揭秘:大清朝历史上被皇帝赐死的两名铁帽子王

1861年,是咸丰当上皇帝的第11个年头 。30岁的咸丰帝,已经是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 。躺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寝宫里,烟波与往日烟波相似,但他的心情一点也不爽,甚至失去活下去的欲望 。他是在外国军队逼近京城时,以外出狩猎的名义,又惊又怕逃往热河的 。但他是个皇帝,又是个男人,必须在大臣与皇后贵妃之前掩饰他的心情,以及处于崩溃边缘的心理 。生下来就很弱的身体,此时病得不轻,这让他预感生命将要结束,再难回到他逃离的紫禁城 。现在,该是确立继任者的时候了 。
谁来接替他的皇位呢,这似乎不用多想 。他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载淳,唯一的问题是载淳只有5岁,无法治理一个国家 。他还需要安排辅政大臣,辅助小皇帝渡过难关 。咸丰帝想到了8个人,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他把这些人找到烟波致爽殿,宣布了他的安排:“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身为大清朝第九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咸丰不会不知道,皇室皇权一直是争斗的漩涡中心,有一种危险的下沉力量,会把一切拉入深不可测的水底 。这些顾命大臣也需要有一种抗衡和制约,以免出现像多尔衮那样的摄政王爷,攫取统治朝廷的实际权力 。
接下来他又作了一项安排,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 。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 。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 。咸丰的旨意当然是好的: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小皇帝生母懿贵妃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专权 。1861年8月22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他没有想到一切因死亡告别权力的统治者,对后世的安排都是徒劳,也没有想到他看似严谨细密的安排,有一个很大的漏洞 。他安排的8个赞襄政务大臣,也叫顾命大臣 。这些人以载垣、端华为首 。
载垣和端华的身份为世袭罔替的王爵,也叫铁帽子王,这是对清朝世袭罔替王爵的民间俗称 。王爵制在清初就有了,但没有发展成型,并且有些紊乱,直到乾隆四十一年重新审定,凡是因战功卓著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后代承袭时并不降级;凡是因为皇亲得到的爵位,依次递降,每袭一次下降一等 。这样一来,就划清了不同王爵的等级界限 。民间记不住那么麻烦的名词,形象地把世袭罔替王爵称为“铁帽子王”,虽然那些王爵的帽顶,时常有镶嵌宝石的光彩闪耀 。同样是铁帽子王,载垣与端华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 。端华的先祖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也是为清朝打下江山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载垣的先祖怡亲王允祥,则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清朝建立后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他们的相同之处,是在咸丰帝十九岁即位时,就成为这个政权核心集团的成员 。在他们眼里,咸丰帝是位好皇帝,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对朝政颇有大手笔的改革 。在内忧外患不断的年月里,其中的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扭转了内交外困的局面,一度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繁荣 。在咸丰帝眼里,他们也是好官员,可以信赖 。但这种可以信赖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说他们的水平有多高,才成为皇帝的臂膀与骨干,成为朝臣势力的领军人物 。而是那个官僚体制,无法避免官员的全面贪腐,很难产生才识过人、才能卓著的朝廷栋梁,他们不过在那个群体里显得略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