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宋大臣曹彬身后被崇之谜:因为其仁义合心意

曹彬是宋初名将,两宋其实名将不少,然而,独曹彬久负盛名,声誉最高 。有宋一代,曹彬被誉为“勋业最隆、功冠群雄”的“本朝第一良将”,极为引人注目 。后世对他也推崇有加,盛名一直不衰 。那么,这位名声显赫的大将,究竟有哪些了不起的战绩军功,值得人们如此推崇呢?近有学者在考察了曹彬的生平战绩后,认为他在军事方面其实非常平庸,实乃庸将负盛名,这是怎么回事?原因又何在呢?曹彬字国华,是真定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 。父亲曹芸,为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可谓出身将门 。据说他周岁时,父母以百玩之具布放床席之上,观其所取,他左手拿起武器戈,右手取祭祀用的俎豆,一会儿又抓住一官印,对其他东西看都不看,人们颇觉惊异 。
后汉乾祐时为成德军牙将,后周时补供奉官,迁河中都监,出为晋州兵马都监 。入宋,迁客省使,以战功改左神武将军,俄兼枢密承旨 。在太祖、太宗朝,他披坚执锐,平后蜀、攻太原、伐江南、征北汉、战契丹,南征北战,为北宋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君主宠信,官至枢密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
咸平二年(999)卒,享年六十九,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谥武惠,是宋代第一位死后全国举哀的武臣 。且赠其妻高氏韩国夫人,官其亲族、门客、亲校十余人,并与名相赵普一起配享太祖庙庭 。可谓生荣死崇,地位显赫 。
欧阳修《归田录》赞道:“曹武惠王彬,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李攸《宋朝事实》、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李宗锷《曹彬行状》,都称颂曹彬:“保功名,守法度,近代良将,称为第一 。”罗大经《鹤林玉露》说:“汉惟一赵充国,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将帅气象 。”宋人有关称誉,不胜枚举 。后世也对他推崇有加,盛名不衰 。
20世纪80年代,学者张其凡在认真考察了曹彬生平及其战绩之后,认为他在军事方面其实非常平庸,实乃庸将而负盛名,并对宋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
纵观曹彬一生,他所参加的军事活动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是乾德二年(964)十月至次年正月的平定后蜀之战 。曹彬以枢密承旨为都监,随刘光义军进蜀 。在曹彬的严禁约束之下,这支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褒奖 。然而在平定后蜀,留驻成都的日子里,诸将争功而竞相掳掠,民众还是大受侵扰 。战后有谓“清廉畏谨,不负陛下任使者,惟曹彬一人耳 。”于是受朝廷特赏,升为宣徽南院使,跻身大将之列 。但此战他并非统帅,且后蜀政治腐败,已不堪一击,没有经历激烈战斗,更未见曹彬有什么奇计巧谋 。总之,这次战役决无可夸口的战绩使他得以称为名将 。
第二次是开宝七年(974)正月至次年十一月的平定江南之役 。这次曹彬身为统帅,率军沿长江东下 。包围其首府金陵(今南京)之时,曹彬称病,诸将来问候,又提出破城日不妄杀一人,以约束将士,禁止掳掠,众将许诺,使富庶的江南及首府金陵免遭战争洗劫 。班师之时,曹彬船中只有图籍和衣衾而已,这一功勋为人称颂不已 。献俘开封,官升枢密使 。平定江南是曹彬一生最得意之战,然而此战是以强对弱,在南唐国势日颓之时,曹彬率十万大军,却打了一年多才把江南平定,尤其是围困首府金陵近十个月,才得以攻破 。可以说治军不严,姑息太过,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劳民伤财,主帅难辞其咎 。
第三次是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至五月的平定北汉之役 。宋初,曹彬曾经在他将麾下几次率军与北汉作战,取得过一些小胜 。开宝二年(969)随太祖进攻太原,战败而回 。此次是随太宗出征,虽然攻灭了北汉,但曹彬在其中并没有指挥战斗,自然也没有什么谋略和战绩可言 。接着太宗乘胜北伐,结果与辽军高梁河一战大败而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