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上的第一谋士之争: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强

事实上,郭嘉和诸葛亮不但作为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各自阵营的分量也都一样 。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的说法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曹操得到郭嘉以后的说法则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刘备临终前,是托孤于诸葛亮的;而曹操对郭嘉,也曾“欲以后事属之” 。只不过因为郭嘉英年早逝,我们没能看到那一天 。也由于同样的原因,郭嘉这颗将星不像诸葛亮那样璀璨明亮 。诸葛亮从二十六岁出山,到五十四岁病故,为刘备集团服务了二十八年,而且还有十一年时间是大权独揽;郭嘉为曹操集团服务却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职务不过军师祭酒(参谋) 。两人施展才华的条件,真不可同日而语 。
然而,尽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 。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 。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 。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 。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 。当然,刘备反败为胜,并不仅仅因为有了诸葛亮;曹操事业受阻,也并非仅仅因为没了郭嘉 。我们不可以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 。但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确实是重大损失 。因此,曹操败退赤壁时,曾仰天长叹,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那里,就变成了这样一个场面:曹操华容道脱身回到南郡,曹仁设宴压惊,众谋士也都在座 。曹操忽然仰天大恸 。众谋士说,丞相遇难时全无惧怯,现在安全回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可以重整军队报仇雪恨,怎么反倒痛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着便捶胸大哭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于是“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
曹操的这一声叹息或者说捶胸大哭被毛宗岗父子批得狗血喷头,而且把这一哭和宛城之战哭典韦联系起来了 。战宛城的故事,我们在《鬼使神差》那一集(第八集)讲过,就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由于曹操自己的失误,刚刚投降十几天的张绣,采用谋士贾诩的计谋突然反叛 。猝不及防的曹操靠着典韦奋不顾身拼力死战才逃得性命,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却均在战斗中身亡 。事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痛哭流涕 。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曹操是这样哭的:“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于是他身边的那些将士都十分感动(众皆感叹) 。
【三国史上的第一谋士之争: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强】这真可谓“曹操版”的“刘备摔孩子”了 。刘备摔孩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赵云在长坂坡救回阿斗后,刘备把那孩子往地上一扔,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惊得赵云扑翻在地,哭着说非肝脑涂地不可 。你看,曹操是不哭爱子哭爱将,刘备是不疼爱子疼爱将,结果都让将士们感激涕零,真是异曲同工 。同样,哭典韦和哭郭嘉也有得一比 。毛批说,曹操以前哭典韦,后来哭郭嘉 。哭典韦之哭,是为了感动众将士;哭郭嘉之哭,是为了羞愧众谋士 。“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真想不到奸雄的眼泪,居然“既可作钱帛用,又可作挺仗用” 。于是毛宗岗父子冷笑一声说:“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
这个批语当然很精彩,只可惜曹操哭典韦的话,哭郭嘉的场面,和“刘备摔孩子”一样,都是小说家言 。没错,为典韦治丧时,曹操确实亲临哭祭,但没有说过“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的话 。曹操也确实说过“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话,但并没有捶胸大哭 。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场合说的,有没有众谋士在座就更不知道 。那个场面是罗贯中的演义,靠不住的 。也就是说,毛宗岗父子批的是小说中的曹操,不是历史上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可笑 。他的叹息,也未必是为了“愧众谋士” 。事实上,曹操赤壁失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责任并不在谋士 。何况曹操的谋士也并不无能 。比如孙刘的联盟,就早已有人料定,这个人就是程昱 。曹操在夺取荆州以后继续顺江东下,也有人反对,这个人就是贾诩 。可惜“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可见,曹操的谋士是尽责的,也是称职的,他怎么会借口怀念郭嘉来“愧众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