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南宋小人物,却比很多精英都强

说起南宋王朝的覆亡过程,十分扎心的一幕,就是诸多南宋“精英”们的人设崩塌 。
比如在元朝大军凶残南下时,平日满嘴忠君报国的他们,就常见撒腿开溜 。宰相留梦炎更是拍拍屁股,厚着脸皮投降了元军 。临安的文武百官,到了元朝兵临城下时,更几乎全数跑光,平日热闹的六部桥上冷冷清清,朝堂上一度就剩了六名官员 。心寒齿冷的一幕,正如南宋太后谢道清的一声哭骂:“何面目对人言语,他日死亦何以见先帝” 。
但是,就是在这个“满朝白眼狼”的年代里,却更有一些草根们站出来,以热血和生命证明:王朝兴衰有气数,挺身救国的中华好男儿,却从未缺席 。其中最为激荡人心的,就有这两位草根兄弟:张顺、张贵兄弟 。
一:勇赴国难
张顺、张贵兄弟的故事,要从宋元战争史上,那场惨烈的襄阳攻防战说起 。
公元1235年,东亚最后的两个大帝国宋、蒙彻底决裂 。公元1268年,蒙古人在刘整的建议下,猛攻襄阳 。
襄阳,是中国东与西、南与北的交界点,彼时,襄阳便是守卫南宋最强的盾牌 。一旦襄阳有失,蒙军就将一举截断南宋漫长的防线,控制长江中上游,灭宋只在顷刻 。
而襄阳,这是当年岳飞经营的防线据点,他早在百年前就看准了这里的战略重要性,把襄阳城打造成了绝对的金城汤池,难以撼动 。
但是蒙古人却很坚持,即便打不下来,也要困死襄阳的守军,他们将襄阳城团团围困,日夜攻城 。
可是骄傲、光荣的襄阳城,军民一心,死战不降,即便城里城外都已尸骨如山,襄阳城——岿然不动 。
公元1272年,襄阳已经被困4年多了 。这几年里,临安朝廷陆续组织了几次襄阳救援行动,先后派出了张世杰、范文虎、夏贵,但是无论水军、陆军,救援行动都以失败告终 。
万般无奈,京湖制置使李庭芝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从民间义军招募敢死队 。
对于这个决定,李庭芝事先并不抱太大希望 。因为宋廷对待义军的态度,从来都是提防、小心加压制,尽管义军战力强悍、勇猛无畏,却从未得到公正的对待,反而是一再被打压甚至围剿 。而且正规军都做不到的事情,义军能做到吗?
可是,李庭芝想错了,即便兵凶战险,我们民族,却从不缺乏英雄,越是民族危亡,越见英雄豪气:他很快就招募到了3000名义军士兵,领头的是张顺、张贵兄弟 。
李庭芝万分感慨,但他深知,用这3000人,去冲击几十万蒙古大军的包围圈,等于是让他们送死!
李庭芝的战前动员是这样的:
我知道你们都是不畏生死的豪杰,可是这一次的行动,基本就是有去无回,成功了有荣耀和欢呼,但失败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如果你们是冲着升官发财,而不是自愿为国尽忠,那就不要去了!
李大帅的话讲完了,三千人却是齐声大笑:开什么玩笑,大丈夫战死沙场,马革裹尸,那是荣耀,何必荣华富贵?一死而已,死得其所,就值!
这,就是华夏子弟的风骨 。
二:奇迹一战
我们说说义军,他们是长期活跃在宋蒙边境的弃民,其生活状态只能用艰苦卓绝来形容,可是“天弃之,他们却不自弃”:即便他们要时刻面对各种兵匪强人,甚至要面对蒙、宋正规部队的围剿,他们仍然在夹缝中奋力求生,他们早已把打仗混乱当做家常便饭,而环境愈是恶劣,他们的战斗力却愈加强悍 。华夏的顽强,在这里,由他们书写!
再来说说张顺、张贵兄弟,在当义军之前,这俩人都是地道的农民,就连绰号起的也都土腥味儿十足:张顺——“矮张”,张贵——“竹园张” 。仅看绰号,两兄弟的大体形貌就出来了 。平日里,京师的达官贵人们估计想都想不起来这些小人物,可这无法掩盖他们的勇略、节义!出征前,他们喊出了这样一句话:“虽千万人,吾往矣 。”国破家亡之际,无须多说,这就是他们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