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出家做和尚也不容易在宋朝比考公务员还难

【古代出家做和尚也不容易在宋朝比考公务员还难】在现在拍摄的一些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有些人为情所困或者杀人等原因,遁入空门,看起来出家似乎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事实上,古代出家当和尚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而且条件高得吓人 。
大家都看过《水浒传》,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然后遭到通缉,亡命天涯,后遇到赵员外,力劝鲁达剃度出家,以逃避官府缉捕 。其中就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就是赵员外为鲁智深准备好了一张度牒 。为什么说古代出家并非易事,其实就体现在这张度牒上 。
度牒,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当和尚的执照,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这东西非常难搞,而且很值钱的 。
网络配图
当和尚要度牒源于唐朝 。佛教在印度原本没有僧籍、寺籍和度牒制度,传入中国后,由于僧尼出家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僧尼的人数多了势必减少纳税人的数目,从而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所以,政府要想办法控制僧尼人数 。
由于这份度牒有免税的特权,牵涉到利益成分,当时市面上度牒炒作成风,于是政府干脆出售度牒,作为开辟国家财政收入的新来源 。这一做法沿续到宋朝,而且越演越烈,度牒被越炒越热 。
史料记载,唐肃宗时期,一张度牒要价百缗,一缗是一贯钱,也就是一千文,当时物价一文钱可以买一个烧饼,想想看,今天我们买个烧饼大约一元钱,那就是说当时度牒的价格相当于人民币十万元一张!
到了宋朝,一张度牒价格不知涨了多少倍 。不仅有法定的价格,而且它的价格还随使用范围的扩大而与日俱增 。元丰七年(1084)著令度牒每道为钱百三十千,夔州路至三百千,以次减为百九十千,元佑间定价为三百千 。南宋绍熙三年(1192)定价为八百千 。元丰至绍熙,百年间度牒价格增至六倍以上 。
史料记载,宋高宗赵构就曾下令财政支付二百道度牒给岳飞 。让人不禁纳闷:难道岳家军有那么多人看破红尘要出家?当然不是,二百道度牒,官方牌价就是两个亿,没钱给政策,至于怎么兑换成钱,就是岳家军的事情了,这些就是军饷和修筑防御工事的开支 。
网络配图
由于唐朝的度牒用绫素钿轴,制作考究,造假很难,北宋度牒有些偷工减料,是用纸做的,一时间假度牒泛滥,曾经让政府很苦恼,
直到南宋才得到改观,因为他们决定再次改用绢制,质地和官诰(相当于现代官员的委任状、任命书)相似 。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假度牒从此不再出现,成本自然又涨价了 。
因为当和尚好处很多,包括犯罪之人皈依佛门则既往不咎,宋朝的度僧限制极其严格的,规定在拥有一百个僧众的地区方可剃度一人,比今天考大学、考公务员的录取比例还要低 。
度牒上详细记述了僧尼的原籍、俗名、年龄、所隶属的寺院、师傅名字师承关系以及官府有关职掌宗教事务人员(相当于现在的民族宗教局官员)的信息 。僧尼死后或者中途还俗,度牒必须上缴 。
既然当和尚这么难,有没有其他办法?当然有,就是当临时工,先到寺院里去当“行者”,担负寺院里的各项杂役,如种地、舂米还有前文所述的报晓等工作 。同样出自《水浒传》,武松没有度牒,估计也没有那么多钱购买,只好去当了行者 。
网络配图
时至明代,僧尼依然给牒,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诏天下编赋役黄册规定“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 。
清朝顺治八年(1651)免纳银给牒 。其后又将田赋(土地税)和丁税(人头税)归并为“地丁”一种赋税 。以地归丁,不须报牒免役 。但为了限制僧尼的数量,依然严行发给度牒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