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2倍,造反为何还会失败?】吴三桂最后造反失败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整体的战略布局失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拥有2倍于清军的兵力,却不能用,或者不能发挥各兵种的优势,人数多反而成了失败的原因 。按照吴三桂方面最初的战略意图,应该是吴三桂军先从云南和贵州出兵,进而拿下两湖地区和四川地区 。与此同时,位于东南方向的福建平南王耿精忠和镇南王尚可喜,再联合位于台湾岛的郑经,逐一将东南沿海各省拿下,这样一来,清朝政府赖以存在的赋税重区就被自己卡住了,而位于陕西的王辅臣则可以出兵京城,扼住清庭的咽喉所在 。
如果这个战略设想能够顺利推进,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了 。加上吴三桂本就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而清朝统治刚刚形成,对于广大的汉族人民来说,反清复明这个口号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群众支持的,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兵力上压倒性优势,再加上有广大的群众支持,造反想不成功都不行 。这一点可以从吴三桂军造反之初进展很顺利可以看出,当时一度势如破竹,不到三个月便拿下了南方的个省份 。其余十个省份也多有战火波及 。但很快,造反行动就陷入了僵局,变得前途渺茫 。
实际上,这也不难理解 。就拿造反主力吴三桂来说,本就怀揣皇帝梦,但是又不是主动出击的造反,缺乏足够坚定的信心 。更别说其他大大小小的藩镇势力了 。云南的尚可喜就是很鲜明的例子,原本不想反的尚可喜被儿子尚之信逼上梁山,拉起了反清大旗 。而平南王耿精忠想法就更单纯了,他只想搞个割据势力,与清朝独立存在,坐拥东南江山 。位于台湾的郑经是想在大陆谋一片栖身之所 。
这就造成了在郑经登录东南沿海以后,三方势力已经暗自较劲了 。这边是后来的耿精忠、尚之信、郑经三方势力在东南诸省杀得不可开交 。于此同时,清朝政府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对实力不强却又可以左右战局的耿精忠和尚之信二人“暂停撤藩”,在兵力布局上,清廷将重兵集结于东南,双重压力之下,耿精忠和尚可喜二人开始动摇了,反清的决心也没那么强了 。看到希望的清廷很快反应过来 。
这二人的不给力,直接造成在两湖地区激战正酣且连战连捷的吴三桂畏手畏脚,前怕狼后怕虎,便给了清朝政府得以喘息的机会 。接下来,清廷再次调整战略部署,在长江沿线布防,吴三桂大军被围困于两湖地区不能动弹 。再然后,清廷腾出手来收拾陕西的王辅臣,最终王辅臣被迫投降,清廷没有了京城之危,得以从陕西穿插而过直逼四川,位于两湖的吴三桂左翼又平添压力 。在人心收复上,清廷自康熙即位后就招揽汉人人心,反观吴三桂匆忙间在衡阳称帝,引起汉族人和跟着他反清复明的人抛弃,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可以说很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 。
- 一场持续百年的同族战争,金帐汗国的弯刀攻伐
- 黄龙旗:是中国史上第一面国旗,但它却是被迫诞生的
- 吴太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
- 三国中的陈登是个怎样的人?刘备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
- 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简介案件的特征及事件的纪录介绍
- 清朝著名美食家:萧美人的生平
- 正史中的蒋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真的如《三国演义》里面那样愚不可及吗
- 南唐的创立者李昪有着哪些轶事趣闻?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 1842年林则徐被发配:一路上受尽英雄般的追捧
- 汉武帝时期的悲剧人物李陵:被多方的压力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