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公子的结局如何?被杀或忧愤而死

清末四公子是指晚清朝廷重要官员后代,他们分别是湖北巡抚、湖广总督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康、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吴保初 。这四人身逢中西交撞、新旧过渡的大变革时代,他们或接受先进思想意图变法强国而被杀,或大志未酬郁郁而终 。
谭嗣同
谭嗣同,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维新派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 。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马关条约》签订后,满怀忧愤的谭嗣同在家乡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图强 。之后更与康有为等联合各地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 。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但这次变法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破坏下仅历时百日就宣告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 。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之后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
【清末四公子的结局如何?被杀或忧愤而死】丁惠康,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人,清末藏书家,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 。其父丁日昌历任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 。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雅好藏书,为官之余,搜罗古刻善本,不遗余力 。丁惠康20岁赴京读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人,忧国伤时,研讨方略 。其父“持静斋”所藏之书10余万卷,他尽发而读之,悉数被其继承 。曾仿莫友芝、江标所辑《持静斋书目》之体列,撰《清经籍志》,惜未成而卒于1909年 。
陈三立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清末四公子之一,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 。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因支持变法一起被革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陈三立担任伪职,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
吴保初,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安徽庐江人,是淮军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 。光绪十年四月,吴长庆病逝于朝鲜军中,清廷以其次子吴保初袭职主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补授刑部山东司主事,旋派充贵州司主稿、秋审处帮办,任职期间不畏权势,力平董裕氏冤狱 。甲午战败后因上书提倡变法而去职,戊戌变法前后,他著文痛论阻挠新法之害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渡日本,赋诗寄慨,忧伤国事 。宣统三年春南归上海,于民国二年(1913年)春病逝,葬上海静安寺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