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拿丧事当办喜事仓皇出逃后风光归巢

我们读清代的野史笔记 , 当能发现 , 深宫之中的慈禧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常人一样的浓厚兴趣 , 召对臣下 , 最喜询问世间百态 , 这固有掌权者察知下情的需要 , 而从人情人性上揣摸 , 未必全无普通人的合理欲望 。可惜清朝祖制极严 , 作为女性最高统治者的慈禧也不能全无拘束 。平定太平军之后 , 清王朝一时颇具中兴气象 , 舆论也归美于太后的主持大计 , 不免惹动了慈禧巡游的心思 。徐凌霄、徐一士兄弟所著的《凌霄一士随笔》记载 , 慈禧一次曾对掌握行政权力的恭亲王说:“高宗(乾隆)六次南巡 , 传为盛事 。予亦拟作江南之游 , 汝谓何如?”“恭王对以兵燹之后 , 疮痍未复 , 视乾隆时之民康物阜 , 不啻天渊之别 。后为之不怿者久之 。”从此 , 恭王对“嫂子”的南巡之念非常警惕 , 一有南方官员进京陛见 , 就先要打“预防针” , 提醒他们 , 太后若问及江南情形 , “务以民困未苏、景物萧条为对” 。
网络配图
幸乎不幸乎 , 恭王于1898年殁后之第三年 , 慈禧终于还是到宫外走了一遭 , 只不过不是“南巡”而是“西巡”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 按照中国人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 , 岁在庚子 。这一年 , 慈禧企图借助义和拳灭洋人的威风 , 扫除自己废光绪的障碍 , 引来八国联军 , 不得不挟光绪仓皇出逃 , 史称“庚子事变” 。
庚子事变于国家于慈禧个人都堪称奇耻大辱 。当日逃难的情形 , 多种笔记中都有真切记载 , 如率军勤王 , 在慈禧轿前护驾的岑春煊后来撰文回忆 , “太后御蓝布衫 , 以红棉带束发 。帝御旧葛纱袍 , 当盛暑流汗 , 胸背粘腻 , 蝇蚋群集 , 手自挥斥 。从行宫监 , 皆徒手奔走 , 踵穿履破 , 血流沾洒 。窃叹前史所述 , 人君出亡苦况 , 千载相同 , 不谓平日见于记载者 , 今乃身亲睹之 。”的确 , 当年唐玄宗被叛军逼得从长安逃往四川 , 也要比这次的情形好得多了 。
【慈禧太后拿丧事当办喜事仓皇出逃后风光归巢】而乱兵溃勇不遵约束 , 不仅让供应为难 , 也潜伏着隐患 , 岑春煊受命整饬军纪 , 却几乎防不胜防 , “途中溃兵益伙 , 有持枪追逐太后舆前者 , 叱之不止 , 反举枪对余开放 。乘其一击不中 , 急拔刀斩于御前 , 宣示有众 , 不遵约束者 , 以此为例 。众始肃然知畏 , 由是沿途安靖 , 无敢放肆者 。”溃兵在慈禧轿前拿刀动枪 , 其胆大妄为诚然堪惊 。但试想一下 , 社会秩序崩坏到如此地步 , 民众之命运又会如何?
网络配图
国家遭遇如此的大难 , “肉食者”有怎样的反思?有的只是空洞的抒情 。如岑春煊一路喟叹 , “多难兴邦 , 殷忧启圣” 。中国人对这两个成语真是再熟悉不过了 , 几乎逢灾难必引 , 人们就在这种慨叹中享受精神胜利的快感 。很少有人质疑 , 如果不辅之以“难从何来”的追问 , 所谓“多难兴邦”是不是一种滥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当然是不会追问的 。她向臣下频频征询“雪耻”之策 , 似乎颇有感奋的念头 , 但私下一句“不意乃为帝(指光绪)所笑”的喃喃自语又泄露了天机 。原来 , 她只是为丢了面子而羞愤 , 最担心的只是害怕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