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一天两顿饭
从史料所记和考古发现来看 , 在原始时期并无“一日三餐”的概念 , 而是“饥则求食 , 饱则弃余 。”“定时吃饭”是人们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 , 中国最晚在上古商代时已形成了“定时吃饭”的习俗 。
先秦时期 , 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 , 即所谓“两餐制” 。这两顿饭可以看成是“早饭”和“晚饭” 。
这两顿饭一般在什么时间开始吃?如同作息制度一样 , 古人就餐时间也是根据太阳的出没而定的 。古人将一天的时辰划分为12个时段 , 太阳刚出来时 , 叫“日出” , 但古人第一顿饭一般是在接下来一个时段才开始吃 。其时已日上三竿 , 因为大家都在这个时候吃第一顿饭 , 古人干脆称此时段为“食时” 。
古人称主餐为“大食” , 此外就是“小食” , 这在上古商代时已分得很清楚 , 古人认为早餐不仅要吃好 , 更要吃饱 。
战国时期多了夜餐
那么 , 一日“三餐制”出现于何时?其实 , 在流行“两餐制”的先秦时期 , 已有人一天吃三顿饭 。《庄子·内篇》有“适莽苍者 , 三餐而反 , 腹犹果然”的说法 , 意思是去郊外游玩 , 带足三顿饭 , 来回肚子都是饱的 。如果当时没有一天吃三頓饭的现象 , 庄子是不可能这么写的 。
但当时的“三餐制”并不适用于普通人 , 有相当社会地位、家庭条件优越的贵族、富人才会一天吃三顿饭 。
《战国策·齐策四》“管燕得罪齐王”条称:“士三食不得餍 , 而君鹅鹜有余食 。”意思是读书人一天三顿饭都吃不饱 , 你的鹅、鸭却吃不了 。这说明当时已存在一天吃三顿饭的现象 , 同时也印证了普通人家并无“三餐制” 。
实际上 , 此时的一日三餐只是一日两餐的补充 , 其中的第三顿饭有点“夜餐”的味道 。当时在贵族中间吃夜餐并不新鲜 , 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中 , 就有齐景公深夜将宴席搬到晏子家的记载 。
从根本上说 , “三餐制”是特权阶层的饮食制度 , 最早是周王的专利 。周王的日常饮食除了朝食外 , 就是“燕食” , 燕食分别在日中(中午12时)或日夕(下午3时至5时) 。如果在中午吃饭 , 从时间概念上说 , 与现代的午饭并无区别 , 但如果从食物的内容和当时人们重视程度上讲 , 则完全不是一回事 。
秦汉时期 , 普通人或是级别较低的官员多为“两餐制” , 但在贵族中间已普遍实行“三餐制” 。当年淮南王刘长谋反获罪 , 汉文帝刘恒便特批他仍可享受诸侯王的生活待遇 , 允许一天吃三顿饭 , 此即《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里所说的“皆日三食 , 给薪菜盐炊食器席蓐” , 此外每天还供应刘长5斤肉、2斗酒 。
“午饭”成为主餐
“一日三餐”的饮食风俗始于魏晋以后 , 但真正普及则在隋唐时期 。其时民间基本一天都吃三顿饭 , 与现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几无区别 。其标志是 , “中餐”“午饭”这类词汇开始流行 , 并大量出现在当时文人的诗文中 。中餐即中间那顿饭 , 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中便有“中餐”:“林下中餐后 , 天涯欲去时 。”白居易的《咏闲》诗中则有“午饭”:“朝眠因客起 , 午饭伴僧斋 。”
-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是樵夫看两位神仙干什么 10.22答案最新
- 为什么古代人一打仗就缺粮?烧钱又耗粮
- 冬天那么冷,古代人没空调棉被冬天如何御寒?
- 古代人平均寿命不到40岁原因竟然是这样
- 古代人的袖子能装东西不掉抡着还能当武器
- 君古代的意思是什么,古代万里是什么意思
- 古代人婚配属相有禁忌!为何称白马犯青牛
- 廖翠凤远没有陈锦端漂亮.为什么他们的感情几十年如一日?
- 清朝皇子学习压力竟堪比高考:一日苦读十小时
- 古代人也有冰箱造价昂贵只有贵族才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