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

正面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
负面影响
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
资源破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 。顺治八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 。”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 。“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 。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 。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乾隆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 。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 。明代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 。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 。”“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 。”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 。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
旱灾频繁
【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 。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 。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 。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