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古装宫廷剧,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刑场上,囚犯身穿囚衣等待着午时三刻的到来,当刑斩官宣布行刑的瞬间,会有人骑着马,举着圣旨,高呼:“刀下留人!”然后,犯人就被救了下来 。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类似的事件?
网络配图
影视剧为了塑造形象,采用这种夸张的形式,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的确有过在行刑之前突然被赦免的情况,但没有剧中那么夸张 。
试想,若是当政者都能在意气用事之后放下面子,学会刀下留人,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完全不必要冤死的 。比如纣王杀比干,比干是个忠臣,却因纣王的不耐烦被挖心;孔融,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曹操完全可以不和他较劲,放他一命,两全其美多好;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更是死得冤屈,他遭人诬陷,被司马昭处死,如果司马昭有丝毫怜才之心,就不会让《广陵散》成为绝唱 。
到了清朝,大概是吸收了前几朝的经验教训,皇帝们竟开始屡屡赦免死刑犯 。律学家薛允升就曾指出:“朝廷矜恤罪囚,于应死之犯屡蒙宥免,全活者不下数十万万 。”这其中,就不乏有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刻被“刀下留人”的囚犯 。
网络配图
《清史稿·多尔衮列传》中记载,顺治十二年,皇帝诏内外大小官直言时政时,吏部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精骑许尔安上书颂多尔衮之功,请求恢复其爵号,并修墓,这可犯了大忌,顺治帝大怒,判处二人斩立决 。但很快皇上就后悔了,行刑的最后关头刀下留人,饶了二人的性命,改为流放 。这种情况在清朝屡屡发生 。
为什么皇帝判了死刑,却又在最后关头赦免了犯人呢?
其实,这是皇帝的一种威慑手段 。清朝规定,凡是判死刑者,都必须经过皇帝的亲笔勾决后才能执行 。这些死刑犯,有些是犯了大错,死罪难逃,有些却是不必要处死,甚至是被冤枉的 。对于后者,皇帝往往会在复批的时候询问大臣们是否有从轻发落的可能,大臣们当然知道怎么回事,纷纷表示可免死罪,于是死刑犯就被赦免了 。
网络配图
其实对于皇帝来说,那些没有什么大恶、威胁不大的犯人,判他们死罪就已经达到了威慑的目的,执行与否并不重要 。所以,清朝的刑场上经常会出现皇帝临时下达的驾贴,只要驾贴一到,死罪往往就变成了流放 。
不得不说此举的明智,这样一来不仅起到了威慑作用,被赦免死罪的犯人从鬼门关逃了回来,也会感念皇恩浩荡,从此对皇帝忠心不二 。
刀下留人的潜规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古代,皇权是高于法权的,法律被制定出来,是为了更有效地对付臣子和统治百姓 。
【古代行刑前真能有人高举圣旨请求刀下留人吗?】
- 古代觉得最无耻几件事正常人为何都不敢做
- 古代宫中女官是做什么的最后基本沦为玩物
- 石函是干什么的
- 古代不忠于丈夫的女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刑罚
- 古代考生考前为何要逛青楼多人逛后金榜题名
- 在古代身穿黄马褂真的就可以吃遍天下吗
- 古代女子如果不想生孩子就必须用这种方法!
-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起源是什么?是怎么逐渐发展起来的
-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直接攻击后方这里面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 运城古代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