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吗?河姆渡文化的住所有什么特点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夹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 。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 。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遗址首先于1976年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被发现而得命名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分早、晚期 。早期为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 。晚期为约公元前4000~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发展的时间介於裴李冈、磁山文化及半坡文化之间,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分布以长江流域为主,环境与华北不同,所以观察河姆渡遗址立体造景,可发现自然景观与裴李岗、磁山及半坡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 。
自然环境
河姆渡遗址位於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遗址附近水源丰富,适合需要水的稻作生长,普遍都发现稻谷、稻壳、稻杆、稻叶的遗存,是中国水稻栽培起源的最佳例证,也是目前世界稻作史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记录 。当地降水多,气温高,应属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森林有水鹿、野猪、牛等动物 。
河姆渡出土的大量野生动物遗骸,以鹿科动物最多,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农具“骨耜”即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 。密布如织的沼泽,又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发展渔猎、饲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遗址中所发现的柄叶连体木桨,证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猎活动中乘用 。杆栏式的房屋也反映出为适应南方高温潮湿的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的不同,使河姆渡文化与华北黄河流域文化有所差别 。河姆渡文化遗址周边山水 。
住屋特质
据地理勘测,河姆渡建筑遗址附近有一座小山,东北面当时是一片湖泊,这样的地理位置最适合"干阑式建筑"型式 。干阑式住屋有许多特色,使居民能临水而居 。地板在地面上通风凉快,可防潮防溼,也可防止大雨过后的氾滥,及不卫生的蒸气和低飞的昆虫聚集 。残馀弃物可从地板空隙掷出,随水漂流;在陆上的杆栏建筑掷出物可成犬猪的饲料,地面上又可燃起熏出浓烟的火以防蚊虫 。如建筑在地形崎岖之地,还可减免填土、挖掘;又因居高临下,也可防敌人袭击 。
河姆渡遗址出土许多桩柱、立柱、梁、板等建筑木构件,构件上有加工成的榫、卯(孔)、企口、销钉等,显示当时木作技术的杰出 。柱子两端凸出的小方形称为榫、柱上凿出可将榫插入的孔为卯 。遗址中所发现的两种木构衔接法,令人惊叹不已,至今仍为木工工艺所沿用 。一是企口板,企口可将两块木板拼接在一起而不露缝隙,遗址中发现的企口板两侧各有一道企口,可与另一块侧边削薄的木板相接,如今我们的木质地板还是用这方法拼接 。另一是销钉孔,带销钉孔的榫和梁柱的卯垂直相交,用销钉栓住,榫头就不会从卯口脱出了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技术,可说已为中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基础 。
编结纺织
河姆渡出土的纺轮、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据推测这些可能属於原始织布机附件,显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由手工编织发明了原始的机械 。
原始音乐
河姆渡出土相当多的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 。浙江杭州市还能看见一种用小竹管做成,发出鸟鸣声的竹哨,显然是河姆渡骨哨的遗存 。陶埙也是河姆渡的出土遗物,埙身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市面上观光区兜售的陶笛与此相似,只是河姆渡的陶埙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可见它的原始 。河姆渡遗址充分显示出南方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发展不亚於华北的文化,这可证明中国文化其实是多元发展,各有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