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与传说中的鬼魂粒子之间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要做科学家,不要当科学官 。
“鬼魂粒子”的学名叫“中微子”,是组成宇宙万物的一种基本粒子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由更小、更基本的粒子构成,这些更小、更基本的粒子被称作“基本粒子” 。人类最先发现的基本粒子是“电子”,它带一个单位的负电,接着又发现第二个基本粒子“质子”,它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质子的质量比电子大1800多倍 。科学家们在发现电子和质子后,心情是非常兴奋的,他们心满意足地说:“瞧,这宇宙的构造多么完美啊!两种基本粒子,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组成了宇宙万物,这种宇宙图景是多么神奇,多么简单,多么美丽!真是太妙了!”
但是,科学家们高兴得早了,宇宙的构成并不像科学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1930年底,为了解决当时物理学中出现的一个严重困难,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宇宙中应该还有一种基本粒子,这种粒子不带电,质量几乎等于零,可以自由自在地穿过像地球这样大的物体 。因为这种假想中的粒子不带电(即电中性),质量又非常非常微小,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学名叫“中微子” 。
中微子提出来以后,几乎没有人相信真有这种粒子 。由于它神出鬼没、性格古怪、来去影无踪,因此有人就给中微子取了一个绰号叫“鬼魂粒子” 。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说后,不仅别人不相信,连他自己也很心虚 。在他正式向大家宣布中微子假说的那一天晚上,他对另一位科学家说:“我今天做了一件很糟糕的事 。一个物理学家无论什么时候也不应该这么做的 。我提出了一个在实验上永远检验不了的东西 。”
王淦昌(网络图)
正当泡利还犹豫不定的时候,王淦昌却毅然决心要找到中微子 。在征得导师迈特纳的同意和帮助后,一场艰苦的探索开始了 。这个实验的难度非同一般,因为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全新探索,没有任何现成的设备可供利用,所有仪器设备都得亲自设计和动手研制 。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探索,王淦昌终于取得了重要成果 。他以精确的实验数据,在物理学史上首先初步证实了关于中微子的预言 。但是,这个实验尚有许多问题,应该做得更完善才能经得起严格的推敲 。可惜,正当他扬帆于科学探索的航程时,留学期限已经到了,而王淦昌又不愿意继续留在德国,他急于返回祖国,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回国后,王淦昌到浙江大学任教 。但是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王淦昌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无法进行科学研究 。直到1940年以后,他才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生活 。
王淦昌从没有忘记中微子 。一旦条件稍微好转,他马上就继续进行寻找中微子的研究 。在他离开德国以后的几年时间里,科学家对中微子的认识又有了变化 。1936年,英国的狄拉克以很尖锐的措词,反对泡利的中微子假说,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微子这个观察不到的新粒子,是某些研究者闭门造车硬造出来的 。”
狄拉克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又是刚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大师 。他说根本就没有中微子这个“硬造出来的”玩意儿,那对泡利的假说就非常不利 。要想说服狄拉克和许多不相信中微子的人,办法只有一个:在实验室里找到中微子!
可是,想找到中微子又谈何容易啊!近十多年,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物理学家设计了许多巧妙的实验,却硬是找不到这个像“鬼魂”一般的粒子 。
王淦昌老师在授课
抗日战争日益严重,王淦昌随浙江大学迁到贵州省的湄潭 。虽然条件极其恶劣,加上他又患上了肺病,但他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决定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找到这个神出鬼没的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