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的起源是什么?什么时期最强盛( 六 )


公元前569年,分布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的无终部酋长嘉父,派人请晋国强族魏绛转送给晋悼公虎豹之皮,请求推行和戎的政策 。魏绛向晋悼公进言和戎有五利:戎狄游牧,贵货轻土,可以用货物换取戎狄的土地;边鄙不再有惊恐,人民习于耕作,可以得到丰收;戎狄听命于晋国,四邻为之震动,诸侯就会屈从于晋国的威严;以德使戎狄安宁,晋国无军事的劳累,装备也不致损耗;以后羿恃其武力而亡为鉴,推行以德服人的政策,远方戎会来归附,国内也会得到安定 。这主要以和平手段代替武力夺取以获得戎狄的土地,并得到戎狄的人力来加强其争霸实力的政策 。推行八年,结果晋悼公“九合诸侯”,加强了晋国霸主的地位 。自晋悼公以后,秦、晋两国的北面已没有狄人的活动 。白狄的主力已转移到太行山以东 。《左传》襄公十八年《经》:“白狄始来 。”杜预《集解》:“白狄,狄之别种,未尝与鲁接,故曰始 。”鲁襄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55年,这是太行山以东出现白狄最早的记录 。白狄东迁以后,活动的中心在今山西省东北部的盂县以东至河北省石家庄市周围 。
到了春秋时期的晚叶,已不见白狄的名称,而以鲜虞包举白狄其它各部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述晋国灭肥,《春秋》记为“晋伐鲜虞”;《左传》昭公十五年记晋师围鼓,《春秋》也只记“伐鲜虞” 。大概在春秋晚叶,白狄中鲜虞、肥、鼓等各部,虽有部名自立,实际上受着鲜虞的控制 。
鲜虞的名称,最早见于《国语》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郑桓公问史伯何处才能得到安居,史伯说,在洛阳王城以北除有燕、卫等诸侯,此外还有“狄、鲜虞、潞、洛、泉、徐、蒲” 。所提到的狄诸部落,除鲜虞属白狄,其余大体都属赤狄,所以史伯所说鲜虞实际上是代表了白狄 。在史伯这一次提到以后,直到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鲜虞才再度出现于史册,其间244年,该部并非不存在,只是包括在北戎、狄、白狄等统称当中 。白狄东迁,鲜虞迁到了河北省正定县一带 。白狄东迁以后,仍不能得到宁居,肥、鼓两部先后被晋灭亡,鲜虞虽屡经攻击,却于公元前507年,向晋国进攻,败晋师于平中,,今地不详,俘晋大夫观虎 。在取得平中战役胜利之后的下一年,鲜虞即以中山的‘名称出现于史册 。可能在胜利之后,建立了中山国,并迁居中山城 。中山城在今河北省唐县境,“城中有山,故曰中山” 。鲜虞之所以从今正定县北迁百余里,大概是为了避免晋的报复,迁到有险可守的地方以自固 。以后晋国虽屡次伐鲜虞、围鲜虞,终于未能达到兼并鲜虞的目的 。相反,在公元前497年一前491年晋国强族智、韩、赵、魏四氏联合起来兼灭范氏、中行氏的斗争中,中山国应齐、卫等国要求,出兵救范氏、中行氏 。虽未能使范氏与中行氏免于灭亡,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山国俨然以诸侯的姿态与齐、卫等国并列了 。
在范氏、中行氏既亡之后,晋国赵氏、智氏都曾出兵攻中山 。公元前489年“晋赵鞅率师伐鲜虞” 。大约在公元前457年至前453年间,“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 。此后直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有三四十年,中山国大概被赵国打散,国虽未完全灭亡,也已非常残破 。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以当地诸侯最高爵位自立,从中人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县,其后继者桓公迁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又一次从太行山东侧交通要道迁入山地 。当时中山国可以说在邻近赵国的腹心地区,与北面燕国相距也不甚远,中山武公称公而燕、赵之君都称侯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乐羊假道于赵国进攻中山,于公元前406年才攻克灵寿 。当时中山国可能桓公在位,他是一位较年青的国君,利用地势险要和兵民顽强守卫与战国初叶最强大的魏国战斗了三年 。中山国灭后,魏文侯封太子为中山君,以著名的政治家李克,即李悝,治理中山,封乐羊于灵寿以镇中山余众 。鲜虞中山自公元前506年建国,到前406年灭于魏,历时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