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的起源是什么?什么时期最强盛

起源
《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 。”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 。这时晋献公在位,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常常混称 。整个春秋时期的狄与戎,都与炎黄集团,有相当深的渊源关系 。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潜夫论·志氏姓》说:“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 。”隗姓为鬼方之姓,赤狄隗姓不仅说明与鬼方有渊源关系,而且王国维先生还断言他们是西周初唐叔受封时所得“怀姓九宗”的后裔 。赤狄中有潞氏,是赤狄的强部之一,《志氏姓》又记述这一支为妘姓封于路的后裔;潞氏灭亡之前的执政者名舒,《世本·姓氏篇》秦嘉谟辑本说:“潞,为周文王第十七子鄷侯之后,氏于国,潞有鄷舒,出于姬姓 。”妘为祝融八姓之一,姬为周王族姓,赤狄中也有祝融集团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 。
白狄姮姓,《世本》记作“媨姓”,注解者又疑是姬姓之误,究竟何者正确,如今很难定论,一般认为姮姓比较可靠 。既是“太古之姓”,由来已很古远 。白狄中有一支叫鲜虞,曾建立中山国 。杜预《春秋释例》说:“鲜虞中山,白狄,姬姓 。”《春秋谷梁传集解》的作者范宁与杜预同属东晋人,他也说,“鲜虞,姬姓,白狄也” 。到唐代,杨士勋《疏》说,范宁《集解》引自“《世本》之文” 。但东汉时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认为鲜于,,虞,,是箕子的的后裔,属于子姓 。《鲜于璜碑》也说鲜于“为箕子之苗裔” 。姬姓、子姓为周及商王族之姓,可能是鲜虞华化以后出于攀附的说法,也可能鲜虞所建中山国的统治才出于姬姓或子姓 。
长狄,按《国语》与《孔子家语》的记载为漆姓,《史记·孔子世家》及《说苑·家语辨物》说厘姓 。或谓漆为涞的误写,涞与厘同音,长狄应是厘姓 。
传说与姓族说明春秋时的北狄与西戎在族类方面比较接近 。考古文化也可与这种情况相印证 。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今河套、阴山以南及燕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属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在龙山文化时期,又属不同地区的龙山文化 。到了青铜时代,除燕山以南今北京市北部及长城沿线河北北部的一些地方有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说明山戎人已南达这些地区,其它如阴山河套以南,今山西中部与北部,河北中部与北部以及陕北、河套等地区的青铜文化,虽有一定的地区差别,但共同的特点占优势,并且受商周青铜文化的影响比较深 。从上述传说,姓族及考古文化的面貌与内涵推测,春秋时的北狄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鬼方、猃狁,属于羌戎族系 。
他们南面与诸夏往来,接受商周及春秋时期诸夏的文化影响,他们固然不断华化,也有一些诸夏贵族与人众融入其中,成为北狄的一种来源 。另一方面,阴山以北的青铜文化具有明显的商文化影响,而且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的戎狄青铜文化有较多的共同因素,说明春秋时的北狄与山戎、东胡及阴山以北的胡人也存在交往和彼此吸收的关系 。战国时胡人南下,陕北、山西、河北等地的赤狄 。白狄应有相当多的部分已被同化于胡人之中 。因此,春秋时的北狄与胡人、东胡族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在于胡人起源于阴山以北,东胡人起源于大兴安岭山原,与羌戎起源于陇山地区不同;联系在于鬼方、猃狁及春秋时的北狄,有相当多的部落融化于胡人之中,成为胡人的重要来源之一 。
在阴山以北,新石器时代分布着以细石器为特征的诸文化 。细石器起源于华北,传播到蒙古高原形成以刮削器在生产工具中占优势的狩猎文化,与阴山、河套及其以南新石器时代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情况有明显不同 。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纪末叶及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纪,即商代晚叶与西周时期,阴山以北也进入了青铜时代,在南西伯利亚、鄂毕河上游及哈萨克地区,分布着命名为卡拉苏克文化的青铜文化,其中发现了与商周器物颇相似的陶鼎、陶鬲及青铜刀、战斧、矛、镞等 。这种青铜文化,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和乌尔札河、德勒山附近,也有所发现 。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考古学与历史学界,均认为迫溯卡拉苏克文化的渊源,是受商文化影响较明显的一种独特的游牧民族青铜文化 。这么广大地区的文化特征相近,说明这些地区的各部落族类相近,也与大漠以南长城以北各游牧民族在文化特点方面有相通之处 。考古文化表明,匈奴与丁灵的起源有共同的渊源,他们都可归入胡人族系 。阴山以北的青铜文化受商周青铜文化的影响,如上所述可能是通过与鬼方、猃狁等部的接触形成的,其中也可能是由于有部分夏人在夏朝灭亡以后,北上融入胡人之中带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