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的名字是以单名为尊?汉朝极少出现复名

如果你熟悉中国历史,一定会发现古人的名字并不像现代人一样有单名、复名之分,基本上在固定的时期绝大部分人都是单名,到了下一时期大家又都变成了复名 。单名与复名在古代各有兴衰,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单名、复名的禁忌也各不相同 。那这其中又有什么讲究?真的有单名为尊、复名为贱的说法吗?
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久远的时代里,中华文明对于命名并没有什么禁忌,单名与复名都很常见,而且也没有单名为贵、复名为贱的规矩 。当时很多君主或首领的名字都是复名,可见那时的单名与复名是完全平等的 。
天下一统以后,秦朝人对于命名之事依旧与前人无二,单名与复名没有太大差异 。但不同的是,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王朝,始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天威神权,下令国民起名字必须避开皇帝的名讳,这条后世一直沿袭的规矩是未来单名与复名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
【古代中国人的名字是以单名为尊?汉朝极少出现复名】到了汉朝,热心的皇帝们因为「二名难讳」的缘故,开始流行使用单名 。这样国民就无需避讳两个字,只避讳一个即可 。汉朝皇帝不仅带头使用单名,起名时还常选用生僻字,以减轻国民的负担 。随后上行下效,国民们虽然仍是单名、复名皆有,但采用单名的人越来越多了 。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为了巩固统治,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对人名方面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复名 。据说这是因为王莽的长孙王宗企图篡位之事败露,王莽怒废王宗名号,复其原名,以示贬辱 。王莽之后,我国古人就养成了使用单名的习惯,使用复名被认为是不光彩的 。
自王莽之后,整个东汉直到三国时期,古代社会中极少出现复名,只有下贱之人才会使用 。这些人一旦日后发达,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单名,以彰显自己今非昔比 。单名虽然容易重名,但当时中国人口并不多,古人的活动范围也有限,使用单名并没有对古人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
到了东晋,复名重新流行起来 。这股风尚是由上流社会发起的,他们喜爱在单名前后加一个虚字,这个字完全没有意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标识,赋予名字更多的变化 。其中的典型就是王羲之,他本名为羲,后面的之就是虚字 。王羲之的儿子们也都是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这股风尚令复名实现了一次大逆转 。
东晋以后,我国古人名字里就出现了许多五花八门的复名,虚字类型逐渐变得丰富,带有儒家道德涵义的虚字被更多的使用起来 。古人的复名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虚字十分普遍,这些字在古人的名字中,就如同建国、建军一般,属于最大众化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