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后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创始人

杨宝森(1909年10月9日-1958年2月10日),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其主要作品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定军山》、《四郎探母》等 。其1958年逝世,享年49岁 。
杨宝森(1909年~1958年)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的创始人 。字钟秀 。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 。诞辰:1909年10月9日,宣统元年(己酉)八月廿六日;逝世:1958年2月10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廿二日,2时 。
【杨宝森:后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创始人】八岁学艺 。曾拜陈秀华、鲍吉祥为师,学余派(余叔岩创) 。后带艺搭班入斌庆社科班 。十四岁登台 。1939年组建宝华社挑班演出 。出科后与筱翠花(于连泉)、程砚秋、荀慧生等合作演出,以《失空斩》、《捉放曹》、《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杨家将》、《汾河湾》、《卖马》等余派戏为主 。
杨宝森的曾祖父杨贵庆工刀马旦 。祖父杨桂云是清朝末年与谭鑫培同时代的著名京剧演员,为"四喜班"的著名花旦,其长子杨孝亭,艺名小朵,亦演花旦;次子杨孝方(毓麟),艺名幼朵,长于武生,兼工铜锤花脸,中年因病退离舞台 。杨宝森系孝方的长子,堂兄杨宝忠(孝亭之子)后来成为著名琴师 。
建国后,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 。专心研习余叔岩的表演艺术 。唱法、行腔自成一派,世称"杨派" 。四十年代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为"四大须生" 。代表剧目有《伍子胥》、《失·空·斩》、《击鼓骂曹》等 。
杨宝森是中国京剧史上的"四大须生"之一,他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谭派和余派艺术,使得"杨派"成为当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京剧流派之一,更造就了"十生九杨"的京剧生行格局 。杨宝森虽以唱功为主,但是做派也有相当的功力 。他的《击鼓骂曹》,祢衡出场的台步身段,挺胸、曲肘、扣腕、提气、摆髯,以表现祢衡这个怀才不遇的儒生于潇洒之中带有一股傲气 。杨宝森曾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 。
艺术经历
他自幼喜爱京剧老生行当,而未能依从其祖父让他继学旦角之愿 。杨宝森初学谭派,幼年师事裘桂仙,开蒙学戏,练习毯子功,后拜鲍吉祥学习老生,宗余派 。他10岁左右便"带艺搭班",长期在俞振庭的斌庆社求艺并演出 。
杨宝森在童年时期嗓音明亮,12、13岁时专攻余派,16岁时演出《打渔杀家》,效果很好 。他还在《上天台》中饰演过刘秀,《断密涧》中饰演过王伯当 。在《珠帘寨》"收威"中的起霸,功架一丝不苟 。偶尔演出的《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戏,也博得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赞赏 。在此时期,他所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桑园寄子》、《卖马》、《碰碑》、《汾河湾》等剧,均获得很好声誉,有"小余叔岩"之称 。在他童年时期就擅长演出《文昭关》一剧,与于连泉合作时间较长,也曾佐程砚秋、荀慧生演出 。
杨宝森在青年时期,因身体关系,使得变声期拖长,因此曾有一较长时期的休养未登舞台 。在此期间,他以乐观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坚持练功、吊嗓、习字、绘画、练琴,甚至傍晚散步时还边走边哼唱唱腔,一声一字地推敲,逐字逐句地揣摩,潜心研习余派的演唱技巧 。杨宝森虽未正式拜在余叔岩门下,但遇有机会便登门求教 。他多方求师访友,拓宽学习之路,曾得到名师陈秀华及堂兄杨宝忠的许多指点,他曾向名票、余派研究家张伯驹先生问艺,也曾向王凤卿、王瑶卿求教,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当其健康得到恢复而重登舞台时,他在唱、念及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长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