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的生平艺术经历

奚啸伯(1910--1977),字承桓,满族,1910年出生于北京 。京剧老生,后四大须生之一 。祖姓喜塔腊氏,满族正白旗人,祖籍北京大兴县 。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渊阁大学士,后入阁拜相 。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长,善于绘画书法 。
奚啸伯(1910-1977)北京人 。满族 。自幼爱好京剧 。青年时代常出入北京票房,唱老生,宗谭派 。曾得言菊朋赏识,授以《打鼓骂曹》等剧 。二十一岁正式搭班演出,先后辅佐杨小楼、尚和玉、尚小云 。1935年加入"承华社",在上海为梅兰芳配演 。经梅等提掖,艺事益精 。回京后自组"忠信社",与张君秋、侯玉兰等合作,在京、津、沪等地演出 。他缺乏严格幼功训练,但能刻苦自励,认真实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享盛名 。表演上着重刻画人物,唱法上长于喷口吐字,讲究口劲,特别对京剧老生"衣欺"辙的运用,有系统的研究 。代表作有《白帝城》、《宝莲灯》、《清官册》、《苏武牧羊》、《法门寺》等;与筱翠花合演的《乌龙院》一剧,尤为著名 。为"四大须生"之一 。解放后上演新戏《范进中举》,现代剧《白毛女》、《红云崖》等,颇获好评 。历任北京市京剧四团团长、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副团长 。
艺术经历
奚啸伯自幼喜爱书法绘画艺术,并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 。四大须生之一言菊朋与奚家素有往来,言的二哥向奚的父亲学习绘画,奚啸伯也常到言家听言菊朋调嗓,8岁时从手摇留声机学会《朱砂痣》、《探母》 。
1921年他11岁那年,他参加了一次聚会,即席清唱《斩黄袍》,博得在场的言菊朋的赞许,遂正式拜言为师,学了不少谭派(谭鑫培)戏 。后又向余叔岩问艺,如《群英会》中的鲁肃,就是余叔岩所亲授 。他还吸收高庆奎、时慧宝、王凤卿等各家之长 。
奚啸伯与京剧有不解之缘,在小学、中学期间,坚持学剧,文戏请老生名贾吕正一指点,武戏向杨派(杨小楼)名票于冷华求教 。平时则在放学后悄悄跑到票房学艺,有时则去姑父关醉禅家串门学剧 。每日清晨必到后门(地安门)喊嗓,即使刷牙漱口,也利用点滴时间耗腿 。奚啸伯高中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当录士,抄写白折,熟读史书,习练书法,积获酬金,奉献老师 。他还常和票友秦古乐、樊子期等人票演 。
1929年正式下海 。下海后改乳名"小白"为"啸伯",意为爱唱的人,以志夙愿实现 。
奚啸伯下海后,广泛接触教授、学者、画家,以增长知识 。二十二岁时,在天津先搭尚和玉所组的玉成班唱二牌老生,成为专业演员 。1933年后又搭杨小楼、尚和玉、马德成、新艳秋、小翠花、章遏云、李香匀、雪艳琴、金友琴、胡碧兰等班社唱二路老生 。
1933年应尚小云之约与其合作《御碑亭》,与程砚秋合作《法门寺》,与荀慧生合作《胭脂虎》 。
1935年梅兰芳提携他进入"承华社",应梅兰芳之约以二牌老生身份去武汉、香港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宝莲灯》、《三娘教子》、《打渔杀家》等剧 。
在与"四大名旦"合作的过程中,奚啸伯深受薰陶,在艺术上颇获裨益 。他喜爱靠把戏,曾对挚友说:"《定军山》我一辈子不唱也得会 。"他真的学会了,并与徐元珊试演,他饰老黄忠,一个转身上马、甩髯、倒蹉步,使同仁咋舌不已 。
1935年始,自行组班任领衔演员,在春和戏院露演 。
翌年梅兰芳赴津在中国大戏院演出,邀请他合作,演出剧目有《探母回令》、《汾河湾》、《王宝钏》、《三娘教子》、《法门寺》、《 龙凤呈祥》等 。同年,茶商李伯芝家堂会,奚啸伯代余叔岩在《群英会》中扮演鲁肃,由此声名渐起,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并称为"四大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