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0日清晨,梁济自沉于北京城北的净业湖(积水潭) 。这只是《京话日报》核心集团群体自杀中的一起 。之前,5月2日,梁济的儿女亲家、《京话日报》创始人彭翼仲在烟台附近海面投海未遂,为旁人所救;其后,11月29日,《京话日报》现任主笔吴梓箴效法梁济,于同一地点投湖 。
自清末以来,“自杀”成为知识分子表达自身诉求、希冀激励社会的一种极端形式,如1905年,就有陈天华、潘英伯、惠兴等人因忧国忧民自尽 。这些志士的主张,均在死后由报章披露,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同情 。
《京话日报》同人的自杀,亦属于这种类型 。不同的是,自杀者本身即是报人,因此主张的披露更为迅捷、完整,同人的评说更为贴切、全面,自杀者及其同情者也由此拥有了更大的自我阐释空间 。
《京话日报》同人的共同特点是:位不甚高,名不甚显,功名大抵只到举人,官职不过通判、中书,又在北京生活多年,与中下层社会的联系相当紧密 。《京话日报》在1905~1906年的全盛时期,几乎就是北京中下层社会的公共舆论平台,各阶层来稿充满版面,报馆同人如彭翼仲、杭辛斋、梁济,通过提倡阅报处、贴报栏、讲报所、戏曲改良等底层启蒙形式,推动各类民众运动,如抵制英国招收华工、抵制美货、国民捐、戏曲改良,一经《京话日报》发起,京城民众莫不翕然风从,并波及整个北方地区,造成巨大影响 。
但1913年复刊的《京话日报》,已经非复旧观,沦为诸多“小报”中的一种 。因此,梁济等人的自杀,以及他对自杀行为的发布与阐释,不仅仅是个人伦理层面的追求完满,而且带有宣扬《京话日报》的启蒙理念、突破“守旧”的文化形象等含义 。
【同样是与社会奋斗的一种极端形式,为什么梁济以死明志?】《京话日报》自杀的三人中,以梁济自沉影响较大 。究其因,除了其子梁漱溟(北大教员)与知识界的密切关系之外,梁济的自杀准备充分,遗留资料丰富,是此事传播广、震动大的主因 。
梁济不但针对各种对象(政府首脑、家人、亲戚、朋友、世人等)撰写了不同内容的遗书,还详细安排了自己死后的诸多细节 。遗书的发表,果然完全依照梁济的设计 。11月11日,《京话日报》“本京新闻”刊出短讯《梁巨川愤时自尽》:“志士梁巨川先生,因时局日非,竟以身殉,至自尽详情,容再续报 。”第一时间传递了梁济自尽是“身殉时局”的信息 。自12日起,《京话日报》辟出大量篇幅,逐日刊载《梁巨川先生遗书》,并在题目下标明“事关名教务求同业转载以广流传” 。后来梁家发送讣告时,更是将报纸上刊载的遗书“分别影印排印成册,随讣致送” 。这些举措,对于北京详细了解梁济自沉的前因后果,作用极大 。梁济本来只是一个“名不甚显”的前清官吏,连报纸论说都少有发表,生前主要致力于编唱改良新戏,经过《京话日报》的传扬,连上海大报如《申报》也将梁济自杀一事作为京中一大新闻进行报道:“都人士闻其事者莫不哀感生敬,请太傅陈公宝琛以闻于皇室,赐谕矜悼,予谥贞端”,而新、旧两派知识分子都对此事给予相当的关注 。
《京话日报》率先发表的是梁济致彭翼仲信:“兹有事相托,请阁下向报馆宣布,第一句云梁某遗言,此身之死,系为清朝而死,第二句即紧接决非反对共和,而且极赞成共和,因辜负清廷逊让之心,不实行共和爱民之政,故愤慨而死 。开首用此数句,以下则依次发表矣 。”梁济洋洋数万言的遗书,其总纲便是这两句话 。
梁济等人为什么如此在意世人对其自沉意义的理解与评价?不能不考虑到他们的启蒙理想与其时启蒙处境之间的距离 。
- 李显斌俩人同样是叛逃三十多年后回来,为什么一个人判刑一个招摇捞金?
- 太奇怪!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没有单身狗
- 惠特妮middo;休斯顿个人和社会生活是什么样的有关于她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 建材厂有些什么工种,关于特殊工种的社会保险
- 同样是汉初三杰,为何结局却差距那么大?
- 同样是三国名将后人为什么只拜关公却不拜张飞
- 揭史上第一个黑社会老大:竟也是最穷的一个!
- 抗日英雄余程万晚年被黑社会杀害,女儿成大明星
- 为什么说如果吴三桂的军队的帮助李自成同样挡不住清朝军队
- 原子化的含义,什么是社会原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