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慈禧还是溥仪,谁应该对百年屈辱买单?

鸦片战争过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接踵而来,清朝只得割地赔款已换暂时的平安,很多人曾经认为,如果不是乾隆皇帝骄傲自大,闭关锁国,中国就不会失去与世界接轨的最后机会,也有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统治阶级过于保守迂腐,不能与时俱进,不进行改革,中国的命运不会是如此 。
笔者认为,乾隆皇帝有错误,慈禧太后也有错误,而且都是很大的错误,但是,他们不是根源,恭亲王奕欣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李鸿章作为大清朝廷的柱石大臣,都努力推行洋务运动三十余年,他们可谓大清卓有见识的管理者之一,结果呢?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可见,就算是另外的人当政,也不一定能够力挽狂澜 。
也有不少人将责任归结于是满族统治,闭关锁国,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就此灭亡,而正是在四年前,英国完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在时间上是如此的巧合啊!从此开始了中国的闭关锁国之路,中国也逐渐走向衰弱,而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走向了崛起之路,此消彼涨,才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其实则不然 。
网络配图
从明朝初年开始,朱元璋就多次下旨“闭关锁国”,也就是“海禁”制度,可能有些朋友会问到郑和下西洋,其实郑和下西洋的本质并没有违背“海禁”制度,它所履行的是明朝的“朝贡”制度,是以国家的形式进行外交活动,民间依然不允许海上贸易,因此导致了海上走私非常严重,最终海上走私势力与日本浪人结合,便形成了嘉靖年间的“倭患”,在戚继光、俞大猷等著名将领的打击下,倭患渐平 。
直到隆庆年间,大明王朝方才放开“海禁”制度,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倭患渐止,隆庆皇帝此举实在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尽管如此,对于海上贸易依然没有有效的组织,还是以走私为主,因此形成了各种“海霸”,比如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著名的“海盗”出身,终有明一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近二百年之久 。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进入清朝后,除了康熙皇帝曾下令开过“海禁”,原则上,清朝始终遵循闭关锁国,一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非常稳定,二来可以回避海外的反清势力,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清朝不惜长期与世界隔阂,直到人家用枪炮轰开国门,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贯穿整个王朝,除去康熙开海禁的时间(康熙开海禁主要也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达两个半世纪,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
可见,明清两朝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在长期安逸的生活状态下,君臣上下都活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而且骄傲自大,更无进取之心,特别是到了后期,他们都不会寻求与世界接触,更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体制改革,因此,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其实跟哪个民族当政没有必然联系,这是明清两大王朝的共性 。
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言,“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的,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是大大的退步了 。”由此可见,中国的真正衰弱,从明开始,清尤甚!
网络配图
对待历史,我们不能有狭隘的民族思想,清朝的统治者虽然是满族,但是其本质基本被汉化,依然按照中华文明统治万方,不要过分放大“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事件,王朝的更替有不流血的吗?秦始皇统一六国,所杀所屠之数绝对不在少数,汉武帝驱逐匈奴封狼居胥,所流的血还少吗?因此,真正给中国带来近代的百年屈辱的根源,是这个封闭政策背后所延伸的狂妄自大,不思进取,不学习,不交流的封闭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