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驾崩,糊涂宰相吕端为何迟迟不肯跪拜新皇帝

北宋至道三年 (997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继位者应当是两年前被册立为太子的皇三子赵恒 。即位仪式在寝宫福宁殿中进行,群臣们齐集在大殿下,等待参拜新君 。然而,高高的台阶之上,一幕珠帘把御座上的新君挡得严严实实 。新君接见群臣,理应如同正殿视朝一般,卷帘入座,等到退朝时再垂帘离座 。而福宁殿中的这幕珠帘,却迟迟不肯升起 。
三十岁的赵恒正值壮年,身体健康,为何不卷帘?难道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位新君是否真的是太子赵恒?群臣心中或许都怀有疑问,但没有人敢说出来 。质疑皇帝真伪,这可是大罪 。但有一个人不这么想,那就是两朝元老、当朝宰相吕端 。
他直直地站在殿中,不断打量着那幕珠帘,脸色越来越严肃 。吕端知道此时能主持大局,保证赵宋皇权顺利更替的只有自己,便朗声道:“请官家将珠帘卷起,老臣请求上殿,一观天颜 。
不等帘内的新君回应,吕端已经登上了御阶 。似乎被吕端的气势所震慑,两旁的内侍忙不迭地升起了珠帘 。帘内冠带整齐的新君和走到近前的吕端面对着面 。审视良久,吕端心头的大石落了地 。他如释重负地低头谢罪,疾步退回殿中,率领群臣拜呼万岁 。奇怪的是,赵恒也并没有对吕端的“大不敬”问罪 。这又是何故?
原来,在宋太宗病危之际,内侍王继恩联合了副相李昌龄、禁卫军统领李继勋等人,取得李皇后的支持,企图废赵恒,改立皇长子元佐 。他们相信 。“汪疾”(精神疾病)的元佐如果登基,将会成为受他们控制的圆皇帝 。三端察觉到了这个阴谋,迅速做出反击:把前来宣召自己入宫处理太宗丧事的王继恩锁在了阁中,又面见李后,正颜厉色地驳斥了李后“立长”的言论 。但这并不能让他完全安心 。福宁殿中一直低垂的珠帘,令阴谋仍旧有存在的可能:心怀异心者很可能借助珠帘,偷天换日,一且群臣错拜了新君,一切就无可挽回了 。所以,是否卷帘成了即位仪式的关键 。吕端坚持要求卷帘,并亲自确定的,正是赵宋王朝的继承权归属 。
当初宋太宗欲以吕端为相时,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但太宗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判断,对吕端下了“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样一句考语,决意以他为相 。多年之后,正是“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执意卷帘看天子,才保障了太宗生前拟定的太子顺利继承大统,保障了王朝的安稳 。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 。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 。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 。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 。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 。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 。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 。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 。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 。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 。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 。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