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病专家排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第一医院app下载

阅读提要:1961年,在我国儿科神经创始人之一的左启华教授引领下中国第一个儿童神经病房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立,从那时开始,每一位小朋友的住院病例都会被登记下来 。如今,北大医院儿科已经建立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小儿神经专科医生培训体系 。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姚欣然)在儿科领域,北大医院儿科被誉为中国儿科神经病学的&34;黄埔军校&34; 。因为,很多疑难罕见病患儿最终都是在这里确诊并得到正确的治疗方案,同时国内很多儿童神经系统罕见病也都是在这里发现的第一例 。
4月10日,2021北京国际儿童神经病学论坛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专业成立6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而说起过往,最让姜玉武教授引以为傲的就是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的学术传统,其标志之一就是诸福棠教授在1946年做科室主任时立下的规矩,所有人都互称大夫,这是北大医院儿科传承至今的最宝贵财富 “学术至上,科学民主,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群策群力为患儿解决问题、为专业谋发展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病专家排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第一医院app下载

文章插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教授 。医院供图
北大医院儿科神经专业组,60岁了!1961年,在我国儿科神经创始人之一的左启华教授引领下中国第一个儿童神经病房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立,&34;初创团队&34;的主要成员有左启华、张纯、刘长山、林庆、左素勤、卜定方,成为国内儿科神经专业发展壮大、枝繁叶茂的开端,也开启了国内儿科神经追赶国际的征途 。从那时开始,每一位住院小朋友的病历都会被登记下来,在当时的国际儿科神经专业起步并不算晚 。
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儿科神经专业第一次&34;走出去看世界&34; 。1972年,吴希如教授加入了儿科神经专业,1979年吴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儿科神经专业的&34;赴美访问学者&34;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师从当时美国儿科神经奠基人之一、国际儿科神经领域泰斗Kenneth F. Swaiman教授,接受了系统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训练 。1981年底回国后,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建立起了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开始了癫痫及脑发育相关的疾病机制研究 。此后,该专业在左启华教授、吴希如教授、林庆教授的带领下,在癫痫的临床与电生理诊断、分型,病因诊断与药物治疗,神经遗传及代谢性疾病、神经肌肉病、罕见病等方面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临床和应用研究,引领国内该领域的发展 。姜玉武教授2014年牵头建立了国内首家内外科结合的多学科协助的儿科癫痫中心,并任主任 。
从1980年开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儿童神经病学的全国性专业培训,培养并团结了国内广大儿科神经专业工作者,在中国儿科神经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我国儿科神经专业的发展及提高做出了贡献,现在活跃在国内外的众多中国儿科神经专业的名医大咖,都是出自这个培训班 。从1983年成立之初至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专业组在国内一直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组长所在单位(左启华、林庆、秦炯、姜玉武先后任组长) 。2017年姜玉武教授领衔筹建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专家委员会 。
1994年,吴希如教授当选国际儿童神经病学学会的执行委员,中国学者在国际神经病学领域有了一席之地,让世界听到中国之声 。
2002年,中国第一次召开国际儿童神经病学领域的顶级会议-第9届国际/第7届亚大儿童神经病学联合大会,参加会议的一千多位专家学者当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世界各地,会议获得圆满成功,极大提升了我国儿科神经专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
这些重要的节点,组成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专业六十年来的成长发展脉络,也引领见证了我国儿科神经专业发展壮大、赶超国际的历史征程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病专家排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第一医院app下载

文章插图
医、教、研都不能落下,儿科神经专业的&34;黄埔军校&34;姜玉武教授认为,完整的培养体系、医教研全面发展是青年医生成长为名医的必经之路上的两大要素 。如今,北大医院儿科已经建立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儿科神经专业专科医生培训体系 。
医生的成长,医、教、研都不能落下 。2015年是姜玉武教授的导师吴希如教授从事儿科事业60周年,他曾撰文&34;表达对她的衷心感激和祝贺&34;,姜教授回忆起自己还是青年医生时的一些细节,&34;&39;你是想做一个儿科神经医生,还是做一个儿童神经病学家?&39;这是我牢记于心的一个提问,它对我的学习工作以及职业生涯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提问者就是我的导师吴希如教授 。她一直教育她的学生和年轻医生们:一个优秀的儿童神经病学家,不仅要有良好的临床能力,还要做研究,要有严谨、求实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疾病,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更高水平,从而推动学科发展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