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海鞘的读音-樽海鞘是鱼吗

樽海鞘是鱼吗1

樽海鞘的读音-樽海鞘是鱼吗

文章插图
樽海鞘不是鱼 。樽海鞘是一类小型远海胶质脊索动物 。见于暖海 , 南半球常见 。体桶状、透明 , 有环状肌带 , 两端开口 , 身长通常在1厘米至11厘米 。滤食微小的浮游生物 。生活环境复杂 , 有性和无性时期交替 。无性时期许多个体连成长链 。
樽海鞘:像荔枝味的透明“果冻鱼” , 在温室效应中扮演重要角色2小伙伴们还记不记得这张图片?
这张2014年初开始出现在*站上的图片 , 是一位在新西兰的渔民在外海抓到的海洋生物 。刚一出现就惊讶了一众小伙伴 , 样子像极了一个透明的荔枝味儿的大果冻 。
不过这长相很奇特、类似水母的生物 , 并不是鱼 , 而是一种名字很特别的生物 , 叫樽【zūn】海鞘【qiào】 。今天 , 三水向大家好好介绍一下 , 这种神奇的海洋生物 。
通过“透明”隐身防御樽海鞘是一类小型远海胶质脊索动物 , 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 身体呈桶状 , 背囊薄而透明 , 身长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间 。
它们身上有环状肌肉带 , 通过吸入和喷出海水 , 来移动自己凝胶状的身体 , 单体或群体营固或飘浮生活 。通常生活在寒冷海域 , 南大洋居多 。
之所以长成形似透明的鱼 , 这也是一种生物的拟态 , 毕竟在海水中 , 形似透明的身体 , 能很好躲藏在水中 , 躲避猎食者的捕猎 , 这是樽海鞘的一种防御方式 。
比全身透明更神奇的是 , 樽海鞘的血流方向会每隔几分钟颠倒一次 , 有着脊索动物中独一无二的血液循环系统 。
“深海巨龙”形成记樽海鞘虽小 , 却五脏俱全 , 是目前最有效率的滤食性生物 。吃饭的方式 , 也跟游泳差不多!
【樽海鞘的读音-樽海鞘是鱼吗】出入水管孔帮助它们 , 在水中进行移动并吸入作为食物的浮游植物 , 通过持续扩张收缩肌带来游动 , 并且过滤掉水分获得营养 。
它们虽然寿命极短 , 但却是生长最快的多细胞动物 。当食物充足时 , 能够进行爆发性的无性繁殖 , 克隆自己 , 并制造数十个个体的链条 。
一个樽海鞘可以产生一系列雌雄同体克隆 , 并彼此相连 。一些亚种的克隆链 , 最长甚至能达到15米 。
樽海鞘之间还可以通过电信号交流聚集 , 形成首尾相接或并列行进的群体 , 可在海中聚集成一条长达30米的“深海巨龙”链条 , 场面十分壮观 。
这种生活方式 , 有助于单体的存活率和行进速度 。
有人称它们为“清碳卫士”当我们所使用的化石燃料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到空气中 , 这些温室气体会导致海洋表面的浮游植物大量生长(也就是人们称之为的赤潮现象) 。
一些只有人类拇指大小的樽海鞘 , 正是靠着这些吸收温室气体、大量生长的藻类来作为食物 , 来克隆自己 , 极速生长 。
它们每天可以消耗海面近70%的含碳微生植物 , 几十亿地成群浮游在海水中 , 每天白天向下游很远 , 而夜里又向上游回去 , 这一过程被称作垂直运动 。每天可以将成吨的碳 , 从海洋表面运送到深海中 , 进行释放排泄 。这也大大增加碳从大气中转移出去的机会 , 永久沉入海底 , 不再回归到大气中 。
科学家对一群面积大约10万平方千米的樽海鞘进行研究 。据科学家统计计算 , 樽海鞘大约消耗由浮游植物产生的碳总量的74% , 同时利用自己的“排泄小球”向深海转运大约四千吨碳 。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密度减少 , 那么上空便有更多的空间容纳二氧化碳 。这一观点 , 也大大提升了樽海鞘在海洋动物中的地位 。
有人认为它们助推“温室效应”有些观点认为:全球变暖有一部分原因 , 也许就是成群的樽海鞘造成的 。因为动物吃掉浮游植物 , 并制造出二氧化碳 。但在动物死亡以后 , 这样的二氧化碳大部分溶解并重新进入海洋 , 被植物或细菌再次利用 , 或者返回大气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