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袋吸尘器原理 无尘袋吸尘器 十大公认最强的吸尘器( 二 )



这项技术与激光相似 , 也是航空界的常客 , 曾应用于NASA太空项目 , 检测太空碎片以防止空间站碰撞 , 毕竟对付灰尘绝非易事 。而与传统利用红外线物理性质来测量灰尘散射情况的光学传感器相比 , 压电传感器更精确 , 反馈更及时 。
技术与技术之间 , 需要环环相扣 , 
才能对敌人步步紧逼 。

无尘袋吸尘器原理 无尘袋吸尘器 十大公认最强的吸尘器

文章插图
接下来 , 经过压电式传感器测量的结果——也就是灰尘的数量和大小 , 一方面能实时发送给吸尘器的马达和电池 , 自动根据灰尘量多少调节吸力 , 使清洁更有效 , 也能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 使吸尘器维持更长运行时间;另一方面 , 也会实时显示在吸尘器的LCD液晶屏上:传感器能检测大于10微米(0.01毫米)-500+微米的微尘 , 根据大小对其分类(如花粉、微尘、尘螨、大颗粒物等) , 并对应显示屏上不同颜色的条柱 。随着吸尘器的运转 , 条柱会不断上升 , 当上升停止时 , 就表示灰尘已清除 。

可视化地呈现清洁效果 , 也能让忙碌的都市人更为灵活地规划清洁工作 ,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分片打扫家中不同区域 。

据戴森发布的《中国新中产家庭“清洁观”报告》显示 , 如今人们清洁时间更为灵活 , 倾向利用日常碎片化时间完成打扫 , 有别于传统大扫除式家庭清洁习惯 , 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每周7次、每次15分钟的快速清洁 , 或是每周4次、每次26分钟的日常清洁 。

无尘袋吸尘器原理 无尘袋吸尘器 十大公认最强的吸尘器

文章插图
但这几年 , “养娃式养宠”人群不断攀升——据吴晓波频道统计 , 从2016年到2019年 , 养宠的新中产家庭数量增幅达42.6% 。从居家清洁角度来说 , 养毛孩子的痛 , 就是满天飞的毛发 , 和由此引发的过敏问题了 。

常规士兵拿下了 , 
但保不齐还有猛将杀出重围 。

无尘袋吸尘器原理 无尘袋吸尘器 十大公认最强的吸尘器

文章插图
针对这一问题 , 戴森研发出防缠绕螺旋形吸头——圆锥形的刷头 , 利用了毛发的紧缩性 , 逐渐缩小的刷条直径可使毛发移向刷条的较窄端 , 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对抗毛发缠绕——当然 , 对于人类头发也适用 。

02
聊吸尘器技术 , 到底是在聊什么?

无论哪个领域 , 在我们聊到一些前沿产品时 , 会发现总有一些底层核心技术在支撑 , 同时 , 这样的核心技术也往往会历经漫长的研发过程 ,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迭代 , 甚至在一开始投入时见不到任何回报 , 也不知是否有实际的应用场景——但总有人坚持 , 也总有人一点一点迈向成功 。
戴森吸尘器的技术研发就是这样 。
1983年 , 戴森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发明了无尘袋吸尘器样机“G-Force” , 解决了传统有尘袋吸尘器容易堵塞的问题 。它的诞生经历了5127次尝试——在如今这个新品迭代以季度甚至以月为单位的“快消时代” , 这样不计时间、成本和回报的投入 , 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

无尘袋吸尘器原理 无尘袋吸尘器 十大公认最强的吸尘器

文章插图

到1993年 , “双气旋技术”(Dual Cyclone)的问世 , 有效分离了灰尘和空气 , 灰尘在达到滤网前就能被气旋捕捉 , 不会堵塞滤网 。

到了2002年时 , 戴森工程师将多圆锥气旋分离技术(Root Cyclone Technology)应用到真空吸尘器上 , 顾名思义 , 就是将原本单一大圆锥转变成多个小圆锥,因为锥体尖端直径越小 , 空气旋转速度越快 , 气流中灰尘的分离及后续的过滤效果也就更好 , 同时 , 它的能量损耗也比双气旋技术更低 , 如此一来 , 便可将更多能量转换成吸力 。

2011年推出的戴森DC47又采用了双层气旋分离技术(Two Tier Radial Cyclone Technology) , 在不增加吸尘器占地面积的情况下 , 进一步增加锥体数量、减小锥体体积 , 加大分离效率 , 减少能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