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三足鼎的寓意,雨花台风景区的风景名胜古迹

雨花台风景区的风景名胜古迹

翡翠三足鼎的寓意,雨花台风景区的风景名胜古迹

文章插图
有雨花阁、甘露井、甘露井亭、二忠祠、乾隆御碑亭、李杰墓、明太监义会碑、杨邦乂剖心处、方孝孺墓、木末亭、辛亥革命人马合冢、木樨苑、曦园、怡苑、梅岗、雨花石博物馆、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等20余处名胜古迹和楼台亭阁馆 。雨花石文化区分为“神话传说”、“科普展示”和“溪滩观赏”三大部分,由天降雨花广场、踏花寻石甬道、《雨花石的传说》暨《登台问天》雕塑、雨花石博物馆、雨花茶馆、雨花溪滩、植物观赏等景区(景点)组成 。其中,雨花溪滩层积厚达三十公分的雨花石,为中外游人尽情体验“到雨花台捡雨花石”的乐趣,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 。
天降雨花广场入口处的照壁上“天降花雨”碑刻由南京著名的寺院——栖霞寺的住持隆相大师亲笔题写,具有世外高人的神韵 。壁照前设置的雨花宝鼎1.8米,为圆形三足鼎,立耳,圆形腹 。腹下微敛,三柱足中空 。鼎腹前后饰蟠螭纹图案,意为一方圣土,其间点缀梅花,意为天降花雨 。鼎腹的四面分布“雨花宝鼎”四字 。鼎腹蟠螭纹图形为经典的古代饰纹图案,铜鼎的纹饰格式均参照经典的古代铜鼎的模式设计,造型质朴、大方,并具有雨花宝鼎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雨花宝鼎的周围栽植单瓣樱花,利用早樱凋谢时落英缤纷的景象,体现“天降雨花,坠地成石”的主题,营造出“游人不知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的意境 。云光法师虽已一去不返,但那落花如雨的玄妙一刻却被永远地定格下来 。坐落在雨花台风景区内(雨花石文化区东侧)的南京雨花石博物馆创建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为中国首家赏石文化专业馆 。新馆于二00七年九月建成并正式对社会开放,是弦扬雨花石文化,普及雨花石科普知识,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开展雨花石文化艺术研究和交流,享受美的重要场所 。展厅共八百平方米,重点介绍雨花石的来源与成因、历史与文化、审美特征与馆藏珍品;集中展示了雨花石的收藏与研究成果 。流动展线将引领您走近雨花石,感觉雨花石,感受雨花石的大美、宁静、坚贞与无我 。
【翡翠三足鼎的寓意,雨花台风景区的风景名胜古迹】该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和翔实的标本,全面介绍了雨花石的定义、成因及研究价值,观众可在天然雨花石的艺术中欣赏到各种古今人物、田原风光、花鸟禽兽以及雨花石工艺品等 。同时还展出历代文人墨客、藏石大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专著和诗词,以及许多精美的雨花石图片,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人们在领略精美的雨花石中也能感受到雨花石博物馆优美环境所带给人们的愉悦 。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雨花阁,复建于1997年,坐落在古雨花台遗址上,位于雨花台风景区东岗(又称梅岗) 。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尤其是城南雨花台地区寺庙林立 。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反映了当年的景象 。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高座寺后的山顶设坛讲经说法,僧侣500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而不散,感动佛祖,天降雨花,落地为石,遂称雨花石,雨花台也由此得名 。
北宋末年,古雨花台上始有建筑物,至晚清,在遗址上又建云光寺,后毁于兵燹 。如今复建的雨花阁,阁叠三层,檐卷四重 。内厅有巨幅云光法师说法瓷砖画,追寻雨花台历史源头 。内存一尊讲经石座,四周散缀99粒雨花石,营造出云光法师讲经讲得天花乱坠的场景,讲经石座后墙上,悬挂30米长《法显和尚西天取经画卷》,详细的描述了比唐僧西天取经早300年的法显和尚到西天(锡兰)取经,在雨花台译经的全过程 。凸现了雨花台千年历史的丰厚底蕴 。外阁环以南郊名胜图,陈列文物古玩仿古器物 。由著名书法家陈大羽、尉天池领衔的22位书法家书写的44条楹联条幅装点着楼台回廊 。方孝孺(公元1357年—公元1402年),为明朝宁海人,字希直 。建文时,为侍讲学士 。燕王朱棣举兵南下,攻陷京师,惠帝仓皇出奔,棣乃自立为帝 。召孝孺,令其起草诏书 。孝孺哭号殿陛,并且把笔扔在地下说:“死即死而,诏不可草!”遂被磔于市,宗族亲友坐诛者873人,学者称这为正学先生 。相传门人拾其遗骸葬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