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传统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 。端午节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船、吃粽子是普遍习俗 。
【关于端午节传统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五月"与"午月"通 。《说文解字》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 。先秦时端午节为午月午日阳中至阳之日,汉代时朝廷为了便于过节将端午节改为"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 。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重五节、地腊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午日节、龙日节、夏节、五月节、诗人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
古老传统节日源自原始信仰,节日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民俗大节,起源于百越地区古越族举行龙图腾祭 。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在,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史籍记载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以像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祀龙祖的节日 。自秦汉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为了全的节日 。
随着现在生活节奏变的越来越快,已经很多习俗都已经慢慢消失了 。这些习俗也只存留在我的记忆中 。
一.挂艾蒿和菖蒲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插艾蒿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会把菖蒲、艾蒿插在门上和床头,用来驱瘴、辟邪 。
为什么要插艾蒿呢?艾蒿又名家艾、艾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蒿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在古代的时候因为医疗条件落后,人们就利用艾草特殊的香味,用来驱病、防蚊、辟邪 。

关于端午节传统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文章插图
2.包粽子在端午这天,利用这一空闲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提前洗净粽叶、用酱油、米酒、味精浸泡一夜来腌制已经切好的猪肉条;糯米用浸过肉的酱汁加盐拌匀,停置10分钟后再拌到均匀为止,做好这些准备就开始用来包粽子 。这一天是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粽香味 。
关于端午节传统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文章插图
3. 浸泡雄黄酒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浸泡雄黄酒是每一家都会做的一件事 。到药店里买来雄黄加上自己家酿的黄酒,调匀后喷洒在房前屋后、家里的各个角落,来祈求平安和福气 。电视中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素贞饮了一杯雄黄酒现了原形,雄黄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将雄黄酒涂写在我脸上,在我的额头写了一个大大的王,父亲说这样子可以驱虫避邪 。
关于端午节传统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文章插图
4. 缝制香包佩戴端午节还有缝制香包、佩戴香包的习俗,香包内装上苍术、雄黄、茶叶、米、生铁、朱砂、头发、干艾蒿等,在端午午时这一时间点缝制成香袋 。香包里装的都是人们认为具有辟邪驱虫功效的东西,而午时又是阳气最强的时刻,这样的香包才是最有效果的 。特别是在这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包挂在孩子们的身上来预防疾病和撞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