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已有皇帝给官员发年终奖先例抵得上全年工资( 三 )


【汉代已有皇帝给官员发年终奖先例抵得上全年工资】清代官场陋规更为常见 , 春节就成了上级官员收金敛银的固定节点 。说到送礼 , 清代官员们的智慧着实让人佩服 。既要送到位 , 还不能落于俗套 。采取的办法是:送荷包或者信封 。当然 , 这不是普通的荷包或信封 , 学问和深意都体现在它们的名字上面 。如果上写着“强仕”二字 , 今人看了想必会一头雾水 , 且放心 , 清代长官知道《礼记》中曾写道“四十强而仕” , “强仕”当然代表四十两银;接下来是“大衍” , 取自《周易》之中“大衍之数五十”一句 , 代表五十两银;“耳顺”的意思好理解 , 《论语》有句“六十而耳顺” , 那就是六十两银 。倘若你看到信封上写“梅花诗八韵” , 可真别以为是什么梅花诗 , 那是暗示信封内有八十两银票;“四十贤人”当然也不是罗列了四十位贤人的名单 , 而是代指四十两银 。
有些名目更雅、寓意更好的礼单 , 还会考验一下收礼官员们的乘法口诀 , 好在都比较简单 。比如 , “百寿图一轴、两轴、三轴” , 分别是指银子一百两、二百两、三百两;“双柏图一座” , 即二百两;“秦关一座” , 是一百二十两 , 典故出自“函谷关高一百二十丈”;“毛诗一部” , 等同于三百两 , 蕴意来自《诗经》有三百零五首诗 。所以说 , 提到送礼 , 我们还是只服清朝 。逢年过节收一圈礼 , 简直能把传统文化知识温习一遍 。当然也有闹笑话的时候 , 据说末代皇帝溥仪的叔父载涛 , 曾在春节期间收到一个信封 , 上写“千佛名经”四字 。怎料这位皇叔父不明所以 , 还请人前来解读有何佛法深意 , 直到打开才知道 , 原来竟是一千两银票 。
网络配图
不发年奖就罢工
民国时期 , 上海工商界成立“年奖问题处委会”
年终奖励不只是古代官员们的专利 , 一些供职于银柜票号、粮米油店、丝绸布庄的雇员或学徒 , 也会在春节来临时收到老板的过节奖励 。一名员工能够得到多少年终奖 , 关键要看平日表现 , 也就是自我奋斗和付出 , 但也要考虑到店面效益 , 以及老板的人品秉性 。
冯玉祥在河南开封时 , 曾注意到火车站附近有一个绸庄 , 老板姓马 , 对待员工就比较苛刻 。马老板有个外号 , 叫马三赖 , 意思是赖贷款、赖工资、赖年终奖 。他给店员发年终奖 , 往往是三年一发 , 而且选在正月十六日才发 , 准确来说应该叫“年后奖” 。马老板的这种管理方式相当精明 , 因为三年一发 , 所以店员很少有工作一两年便辞职的 , 怎么也要熬到三年周期 , 等待发了奖才会有出走的念头 。正月十六日发 , 则无形之中保证了伙计们年前能坚守阵地 , 不至于搞得绸庄最忙的时候缺少员工 。等到三年之后的正月十六日 , 伙计们每人领到一笔奖金 , 又通常不想另谋他职了 。
马老板虽然赖年终奖 , 但好歹还发 , 另外有些剥削严重的资本家就索性不发 , 以致往往引发员工们的罢工反抗 。近代以来 , 外国资本相继在我国沿海口岸开工设厂 , 大量招募本地民众务工 。要说这些外国资本家们 , 不知道是不了解中国人的规矩 , 还是剥削欲太过旺盛 , 经常克扣工人们的年终奖励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 , 丝织业、邮政业、船舶业经常发生工人争取年奖的罢工行动 , 以致上海工商界还联合成立了“年奖问题处委会” , 专门负责调解协商各工厂的年终奖发放问题 。据1948年《工商法规》刊载的一份报告 , 年奖问题处委会曾出台过四条决议 , 针对工厂不发年奖、工人罢工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其中特意提到:“本年度工商业情形萧条 , 该会为求了解实际情形起见 , 择定重要各业 , 由工业会、市商会及各该工会领导人员 , 协助调查 , 并由年奖处理会指派委员参加 , 综合劳、资、政府三方面调查所得 , 作该会调处工作之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