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已有皇帝给官员发年终奖先例抵得上全年工资

临近年末 , 又到了欢度春节的时候 。但春节能不能“欢度” , 一方面取决于是否阖家团圆 , 心情舒畅 , 另一方面则要看手头是否宽裕 , 年货齐备 。作为中国最重要没有之一的节日 , 每逢春节 , 人们都希望老板上司掏包解囊 , 发点福利 。与此同时 , 员工下属也心照不宣地在这时候走动往来 , 加深感情 。如此一来 , 从上到下都心满意足 , 皆大欢喜 , 高高兴兴回家过年 。这种熟悉的流程 , 已在中国古代延续了数千年 , 成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倘若打破了规矩 , 还会引来大家的不满和抗议 。
网络配图
皇帝发放年终奖
汉代“腊赐”超过全年工资 , 北宋官员年终奖少得可怜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 皇帝给官员发放年终奖已经有了定例 , 称为“腊赐” 。顾名思义 , 就是在腊月赏赐钱物 , 以备过年之需 。依照官员等级的不同 , “腊赐”的数量多寡不一 。据杨侃的《两汉博闻》记载:“腊赐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 , 牛肉二百斤 , 粳米二百斛;特进、候十五万 , 卿十万 , 校尉五万 , 尚书三万 , 侍中、将、大夫各二万 , 千石、六百石(均是官名)各六千 , 虎贲、羽林郎二人共三千 。”
其中提到的“钱”是五铢钱 , 据研究 , 汉代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4角 。连同牛肉、粳米加一起 , 大将军、三公获得的年终奖励差不多高达10万元 , 最少的虎贲、羽林郎两位也要过万 。对照一下当时官员们的工资 , 像大将军、三公之类的高级官员 , 月薪约一万七千五百枚五铢钱 , 合人民币七千元 , 一年下来八万四 。也就是说 , 他们的年终奖励超过了全年工资 , 福利之优厚让人羡慕 。
高额的年终奖励 , 既是对官员们过去一年辛苦办公的嘉奖 , 也勉励百官来年撸起袖子加油干 。看了这些奖励清单 , 真要佩服汉代的皇帝们 , 毕竟钱、肉、米都是出自国库 , 相当于皇帝自掏腰包 , 倘若没有十足的魄力 , 谁也舍不得这么大方发放 。这也让后来人看得眼红心动不已 。清代的徐昂发先生 , 在比较了历朝历代的年终奖数额后 , 不禁感叹说:“汉世优恤臣下 , 可谓厚矣 。”
与汉代相反 , 北宋官员的工资相对较高 , 年终奖则少得可怜 。以我们熟悉的包拯包青天来说 , 他任职开封府时的基本工资包括了月料(月薪)、餐钱(饭补)、茶汤钱(水补)、薪炭钱(取暖费)、公使钱(招待费)、添支钱(岗位津贴)等等 , 全部下来差不多已有万贯 , 相当于人民币五六百万元之多 。反观当时官员的年终奖 , 即便是宰相级别的国家重臣 , 也不过五只羊、五石面、两石米、几坛酒而已 。相比他们的工资来说 , 真不知低到哪里去了 。
无论赏钱还是赏物 , 虽然形式不同 , 但都是非常实惠的东西 , 直接关系到官员们的春节消费 。到了清代 , 赏赐的物品种类更为多样 。清宫有“冬至赐貂”的惯例 , 每逢冬至 , 在南书房、如意馆、昇平署等部门上班的人都能得到数张貂皮 。临近年尾 , 各王公大臣以及部分外廷大臣还能得到皇帝赏赐的“福”字一幅 , “岁岁平安”荷包一个 , 灯盏数对 , 以及从辽东运来的鹿尾等珍贵物品 。福字、荷包虽然有点形式主义 , 但既然受赐于皇上 , 自然意义非凡 , 百官还是会引以为荣 , 格外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