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蜀国不设史官?原因是诸葛亮害怕被记载吗

中国历史千百年来,诸葛亮的身份在不同人眼中有不一样的形象:帝王说他是个忠臣;大臣说他是个贤相;学士看他是个智慧的精灵;百姓看他是神机妙算的神 。当然他可不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哈姆雷特火暴,那句经典评语“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经过大家集体公认的,而诸葛亮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恐怕值得后人去仔细甄别研究 。因为,由他所把持的蜀汉政权的时候,竟然“国不治史,注记无官”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说:“……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绸焉 。”结果搞得陈寿在写《三国志·蜀书》时,竟然找不到足够的史料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设史官呢?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纂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 。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唐朝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中说: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可见不同的史官有不一样的职责,他们共同记录着王朝大小事务,给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
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两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说的就是两个著名史官的故事 。
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 。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骄横 。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厨子杀了 。对晋灵公的胡作非为,国相赵盾屡次谏诤,可是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赵盾 。在这种形势下,赵盾只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难 。这时,赵盾的同族赵穿举兵杀死灵公,然后把赵盾叫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赵盾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 。对这一件事,晋国史官董狐认为,杀死灵公的真正责任者应该是赵盾,所以就直言不讳地在史册上记下:“赵盾弑其君” 。赵盾见了,大为吃惊,解释自己并无弑君之罪 。董狐说:“你身居相位,出去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不是你是谁呢?”赵盾无可奈何,长叹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
孔子对董狐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孔子的评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 。但无论如何,后来人们称赞正直的史官,就叫做“董狐”;把直书其事的文笔,赞为“董狐之笔” 。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 。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 。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 。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 。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 。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 。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 。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 。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