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
科举,是由国家设立科目,用分级统一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
历经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
科举考试的产生,使大批寒门士子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为官,进而实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目标 。
文章插图
一旦登科,即为鲤鱼跃龙门,身份有了质的变化,因而科举也成为众多底层人物改变 自己及其家人地位的途径 。
正是因为这一功能,科举制度被众多学者认为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之功效 。
中国古代是一个崇尚科举的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全社会共同的追求 。
但是漫长的科举道路真的如同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吗?
一:明朝选举之法的局限性
明朝“选举之法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 。
四种方法各有侧重,在不同时期,地位也不一样,但都可以实现读书做官的目的 。
举荐主要实行于明朝初年,后因采用专门的科举考试而废除,因其实行时间短,影响较小,故本文不讨论这一途径 。
另外三种途径,虽然看起来人仕的途径还是比较丰富,但是,这种丰富只是针对特定人群而言,其弊端也有不少 。
有明一朝并不是谁都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些人被排除在科举之外 。
首先,女性被排除在外 。
古代中国是男权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一般都属于男子的附庸 。
除此之外,自古便对女子拥有才智有错误的看法,认为女子拥有才智,是社会祸患的根源 。
从先秦时期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到明清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说明这一认识贯穿于整个古代中国 。
基于这一错误的认识,古代女子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因此她们是一个远离学校的群体,更别说参加科举考试了 。
因此,这几种人仕途径,全部将女子排除在外,这样就将整个社会近一半的人口排除在外 。
虽然她们可以凭借其男性家属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把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总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直接、有效 。
其次,贱民禁止参加科举 。
中国古代除了将百姓简单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等之外,在此之下还有更低一等级人存在,称之为贱民 。
贱民制度贯穿于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要有等级的存在,贱民制度就不会消失。
明朝有大量关于贱民的记载,并将之规定为奴婢、倡优和隶卒,我们把这类被法律明 文记载的贱民称为传统型贱民 。
除了这类之外,还存在一些法律没有规定其贱民身份,但因其从事低贱职业、被人看不起的人,也被称为贱民,这类人在明朝大概分为乐户、丐户、伴当、世仆、蛋户、九姓渔户 。
无论是被法律规定为贱民的群体,还是因从事低贱职业而被百姓视为贱民的群体,他们都不能参加科举,更没有做官的权利 。
除此之外,他们的后代也跟他们一样,同为贱民,也被剥夺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 。
只有当他们改变贱民身份,他们三代之后 的后辈才能取得平民身份,进而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
如此一来,这一类人想要改变其低贱的社会身份,实现阶层的跨越的道路就变得坎坷崎岖了 。
从这一系列的限制来看,明朝的科举并不是对全社会的人无条件开放 。
由于其对女性 的排斥,再加上还有其他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广大人群存在,我们甚至可以说:明朝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不足全体人员的一半 。
仅从参与率来说,科举对社会阶层流动的贡献就要大打折扣了 。
二:投入甚巨的科举之路
文章插图
《明史》记载,明朝“科举必由学校”,即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必须进入官方兴办的学校 。
虽然有学者认为“明朝的科举并非必由学校”,但是笔者认为,即使科举不是必由学校,学校在科举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承担着大部分科举应试者的培育工作,只有小部分的人才是通过其他渠道参加科举考试 。
因此,该章节主要讨论仕子由学校走上科举之路的花费,一方面是因为史书关于这部分有详细的记载,能够提供充分的史料证明,另一方面则是从结论的代表性出发 。
- 甜红萝卜的淹制方法 红心萝卜如何腌制
- 半枝莲的功效 半枝莲的功效介绍
- 夏天羊肉汤的做法及配料 牛羊肉汤夏季保存方法
- 卤牛肉干怎么做 卤牛肉干的做法
- 古代秀才是什么意思 古代秀才是什么样的 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 刺猬怎么过冬的视频 刺猬怎么过冬
- 猪肉焖子的制作方法 猪肉焖子的制作方法介绍
- 胡萝卜夏季保存方法
- 辣椒煎蛋饼怎么做 辣椒鸡蛋煎饼的做法
- 古代的太监怎么阉的 古代太监被阉割之后 太监又是怎么上厕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