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索为什么是朝鲜?( 三 )


1875年9月20日,日本海军少佐井上良馨乘“云扬号”军舰,到朝鲜江华岛附近测量海口,和朝鲜方面形成纠纷 。日本方面深知,要解决与朝鲜的纠纷,首先要面对的是大清王朝 。于是1876年1月,森有礼作为“特命全权公使”,前来清朝交涉,也是想借机了解清朝对朝鲜的态度 。森有礼到总理衙门拜见恭亲王奕訢,而总理衙门在给其书面答复中称:“朝鲜虽隶中国藩服,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今日本国欲与朝鲜修好,亦当由朝鲜自行主持 。”
单有总理衙门的这番话并不能让森有礼安心,他后来在拜访李鸿章时,又再次询问清朝与朝鲜的关系 。李鸿章答:“高丽奉正朔,如保不算属国?……高丽属中国几千年,何人不知?……邦字指高丽诸国,此是外藩,为外属,钱粮政事向归本国经理,历来如此,不始自本朝 。如何说不算属国?”——李鸿章一方面强调朝鲜仍是“属国”,另一方面又再次重申“钱粮政事”等由朝鲜自己处理 。此番问答,显示清朝方面仍以中国传统的宗藩观念为根据,认为中国与朝鲜的宗属关系只要得到名义上的承认即可,不需要用条约加以固定 。不得不说,这个观念在当时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彼时国际社会也开始学会用条约来规定并约束彼此关系 。此体制下的朝鲜是否是真正的独立国或从属国的问题,在对外交涉上一直成为争论的问题 。
“清廷既不肯为朝日关系居间,又不能阻止日本向朝鲜提出交涉,在逻辑上只有让朝日实行直接交涉 。”王芸生后来评价说 。经过一番交涉谈判,1876年2月26日,朝鲜与日本签订了《朝日修好条约》,史称《江华条约》 。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派使节 。除此之外,朝鲜还同意向日本开放三个通商口岸,日本在这些口岸享有领事裁判权 。
放宽历史的视野来看,《江华条约》的签订,对于清朝而言,它对未来局势最大的隐患并不在于日本通过建交而可以名正言顺地使自己的势力渗入,而在于朝日双方对彼此政治主体资格的认定 。《江华条约》第一款开篇就写明:“朝鲜国乃自主之邦,拥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 。”这实际意味着宣告朝鲜对中国在形式上的“藩属关系”至此废除 。日本借此具有近代意义的国际条约,强化朝鲜“独立政治主体”的地位,而借此排挤清朝的影响 。
但是,对清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仍然坚信自己作为“宗主国”地位不可撼动 。所以《江华条约》的签订也并没有遭遇来自清朝的阻力 。梁启超后来在《李鸿章传》当中,重提此事,并痛心地说:“中日之战,起于朝鲜,推原祸始,不得不谓李鸿章外交遗恨也 。”康有为弟子罗惇融在《中日兵事本末》一书也提到,后来日舰在仁川一带测量朝鲜海岸,“中国视之漠然也” 。
暗流涌动
朝鲜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朝鲜也模仿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自清朝建立以来,朝鲜与中国的关系更加密切,它除了偶尔与日本有过往来外,与西方国家并无交往 。欧洲人曾称其为“隐士之国” 。
当大院君李昰应执掌政权时,思想保守的他,对外继续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866年,法国因其神父卡特利库被朝鲜宫廷迫害、追杀而派出七艘战舰,占领江华岛,向朝鲜施加军事压力,但大院君推行强硬的“攘夷”政策,不屈服于法国强敌,迫使舰队撤离;1868年,美国商船“舍门将军号”在平壤靠岸,试图与朝鲜开展商贸外交,但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部分船员被杀害 。1871年,美国派兵到江华岛,要求朝鲜就“舍门将军号事件”道歉,但遭到朝鲜拒绝 。外交斡旋发展成为武装冲突 。美国六艘军舰侵入朝鲜,实施了登陆作战 。美国的进攻导致朝鲜的伤亡,但两国交涉没有取得任何结果,美国只好退出朝鲜 。朝鲜长期以来的对外政策和天然的地理屏障,成功阻挡了欧美诸国用炮舰外交敲开国门的企图,成为远东最后一个顽强锁国的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