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索为什么是朝鲜?

1894年的这场战争,通常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其实这种说法不经意地忽略掉了当年事件的另一个主角——朝鲜 。同属东亚的朝鲜,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俄国和日本之间,也是列强踏入东亚的最后一块神秘封地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朝鲜问题逐渐成为东亚国际关系的焦点 。朝鲜,成为新兴近代国家日本与传统宗主国大清王朝的角力场,并最终引燃了中日大战的导火索 。
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从甲午战争至今的一个多世纪,朝鲜半岛仍是东亚乃至国际社会的特殊焦点 。历史与现实相纠缠,也使得它今天的现实更为复杂 。也正因为此,更值得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疏理当年中日这场甲午之战的起源 。
东学之乱
1894年,弥漫于整个东亚的不安定,首先是从中日之间的小国朝鲜引起的 。而新年之初即爆发的这场政治动荡,又似乎预示了它的影响将超越整个甲午之年,甚至更加久远,最终直接引发整个东亚格局的大动荡 。
甲午年正月初十,朝鲜全罗道古阜郡爆发了一场农民骚乱 。骚乱起因很简单:粮食连年歉收而地方官员依旧以高压姿态征以重税 。其实1894年的这场农民起义,并不是朝鲜历史上石破天惊的第一次,而只是近几年绵延不断的农民骚乱的又一起,也是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下,底层民众孤注一掷式的反抗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甲午之年的这场农民起义,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令当权者心惊肉跳的巨大能量 。
1894年的这场战争,通常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其实这种说法不经意地忽略掉了当年事件的另一个主角——朝鲜 。同属东亚的朝鲜,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俄国和日本之间,也是列强踏入东亚的最后一块神秘封地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朝鲜问题逐渐成为东亚国际关系的焦点 。朝鲜,成为新兴近代国家日本与传统宗主国大清王朝的角力场,并最终引燃了中日大战的导火索 。
最后的属国
满族建立清朝、统治中原以后,继续享用先前王朝积累下来的政治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宗藩体制” 。宗藩体制是中国政治上的特殊现象 。学者黄枝连先生对两国关系是这样形容的:“在正常的情况下,天朝与藩属国所维持的只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形式主义的、低姿态的礼仪关系 。”
《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一书解释说,宗藩体制下,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模式是,以中国为宗主国,而将其他国家都视为中国的属国;作为宗主国,中国有义务保护各属国,也有权力干预各属国的内政外交;作为属国,各国要向中国请封、朝贡,接受中国对其内政外交的干涉——虽然这种干涉是非常罕见的,各国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保持着实际上的独立自主 。
对于属国来说,来自中国的册封不但使其政权拥有更为充分的合法性证明,而且借此获得了抵御外忧内患的强大外援 。“在成为中国的属国之后,既不必担心来自中国方面的入侵,还可以依赖中国抵御来自其他国家的侵略 。因而,属国可以节省下为保持庞大的武备力量所必需的开支 。”在宗藩体系之内,属国比中国获益更大 。
“虽然中国几乎在每次改朝换代之后,都要对朝鲜半岛进行重新征服,以便将之纳入宗藩体系之内,但一般来说,中国很少运用武力来确认和维护这种宗藩关系 。大多数属国都是和平地、自愿地开始向中国朝贡的 。”《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一书里说 。宗藩体制的鼎盛时代是明代,而这“恰恰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对周边15个国家留下‘不征’的祖训之后到来的”,从中可以看出宗藩制度的非军事性 。
在宗藩体制之下,天朝除了获得大国的声威之外,单纯从物质利益上来说,实际收获非常有限 。更多的是一种追求“天朝大国”的威严感和满足感 。1592年,丰臣秀吉率20万兵征讨朝鲜,明朝帮助朝鲜抗击日本的战役持续7年之久,虽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明朝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当时明代吏部一官员对此总结说:“劳七年之士马,费百万之金币,方全一属国 。”当宗主国国力强盛时,作为属国的小国获得的实际利益,远远超出他们向宗主国付出的部分,因此他们也很愿意依附于宗主国、强化这种宗藩关系 。比如在明代,朝廷曾要求朝鲜三年一贡,而朝鲜方面却坚持一年三四次朝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