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索为什么是朝鲜?( 五 )


另一方面,当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逃回日本、报告了事变经过之后,日方决定以保护侨民的名义派兵朝鲜 。8月12日,花房义质回到汉城,并带来了1500名日军和4艘军舰,要求朝鲜赔偿损失 。兵变平息之后,日本与朝鲜政府签订《济物浦条约》 。除了要求朝鲜赔偿之外,还要求朝鲜允许日本派1000名警卫驻扎朝鲜,保护日本侨民和公使馆 。而清国对此十分警觉,又急速从本土增调3000人的兵力开进朝鲜,向日本施压 。因此清、日两国皆驻军汉城,形成对峙局面——现在看来,在“壬午兵变”中,清朝在军事上是成功的,但在外交上却颇为失分 。
在派往朝鲜的清军阵营中,有一位年仅23岁的青年军官,他便是后来权倾一时的袁世凯 。一年前,参加乡试不中的袁世凯,前往登州投奔驻防当地的淮军将领吴长庆 。1882年为乡试年,袁世凯本欲应举,但是朝鲜突发的这场事变,不但打乱了他的计划,而且自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
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的袁世凯,在平定战乱过程中表现突出 。当时也是他协助吴长庆诱捕了大院君 。事件平息之后,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特别表扬了袁世凯,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 。事后论功行赏,袁世凯被授予五品同知官衔 。“壬午兵变”后,朝鲜王室重新编练新军,袁世凯因在平息事变中表现突出,也受到王室器重 。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扎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 。
三日政权
“壬午兵变”平定后,闵妃在清军护卫下回到汉城,朝鲜政府再次改组,闵妃集团重新掌握朝鲜政权 。在清军的帮助下,朝鲜政局动荡一时平定下来,但表面的平静背后,又暗暗酝酿着下一轮的不安 。
“壬午兵变”之后,朝鲜王室对清廷的向心力大大增强,请求清军帮助善后,清政府借机对朝鲜实行了全面控制 。平乱的庆军六营全部留驻朝鲜,并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在军事上加强了介入 。此外,由清朝推荐的马建常、穆麟德代理朝鲜海关,朝鲜的海关和外交事务实质掌握在清廷手中 。最重要的是,李鸿章为确定中朝关系,于1882年10月订立中朝贸易章程,在其序言内声明:“此次所订水陆贸易章程系中国优待属邦之意,不在各与国一体均沾之列 。”这显然是再次强调清朝与朝鲜的特殊关系 。缔约后,清朝派商务委员陈对棠驻朝鲜,李鸿章希望通过这种缔结条约的方式,在国际社会中确立中朝宗藩关系的地位 。
当时清廷内部还出现了另一种声音 。梁启超后来在《李鸿章传》里提到,1880年,清朝驻日本使节何如璋给总理衙门写信,要求主持朝鲜外交,称中国应当在朝鲜设立专门的办事大臣 。李鸿章说如果在暗地里对朝鲜进行秘密保护,还是在能力范围内的 。“倘显然代谋,在朝鲜未必尽听吾言,而各国或将唯我是问,他日势成骑虎,深恐弹丸未易脱手云云”,担心朝鲜问题处理不好成了麻烦 。“壬午兵变”之后,张謇甚至主张改朝鲜为郡县,或置监国,或置重兵,改革朝鲜内政;翰林院张佩伦请征朝鲜,派员管理朝鲜的外交……但这些相对激进的主张都未被李鸿章采纳 。平心而论,当时的清朝其实也早不具备这种实力了 。
因为“壬午兵变”中造成日本平民的死亡,事变后,朝鲜国王派遣几位代表前往日本表示谢罪,担任全权特使的叫金玉均 。金玉均出身朝鲜没落贵族家庭,金玉均认为,要挽救国家和民族危如累卵的局面,要实现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的夙愿,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在这方面,日本的“明治维新”对金玉均影响最大 。金玉均在日本拜维新派思想家福泽谕吉为师,一心想在朝鲜发动一次明治维新式的改革 。回到朝鲜后,他与一些志同道合者结成开化党,开化党以青年贵族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