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秘档:清朝皇室子孙的取名潜原则

清朝的统治者出自东北的建州女真,早期的统治者努尔哈赤、皇太极汉化程度较低,虽然他们本人都会说汉话,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但对中原文化的并没有深入了解 。因此在他们对子孙的命名,并没有采用统一的规则,这可以从他们对儿子的命名中看出 。如皇太极的名字应为“黄台吉”,台吉是蒙古语对部族首领的称呼 。
图片来源于网络
1644年顺治帝定鼎北京,开始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顺治帝接受儒家教育,开始了清朝皇帝汉化的进程,后代名字的选取开始发生变化 。顺治他一共有八子,分别为牛钮、福全、玄烨、皇四子(董鄂妃所生,未取名即夭折)、常宁、奇绶、隆禧、永干 。从名字的意义上来看,大多数已经接近汉化 。
1661年康熙帝即位,康熙在位61年,是一位汉化程度很深的帝王,他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对子嗣后代的命名确定了以下的原则:首字相同;第二个字偏旁部首相同 。康熙共有35子,列入宗谱的有24子,这24子名字的首字均为“胤”,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为“补衣旁”,如人们较为熟悉的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等等 。禔、礽、祉、禛、禩这些字虽然不常用,但在古汉语的释义中均有福禄美好的含义 。
1722年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帝 。即位之初,雍正帝下令所有兄弟的名字不得再用“胤”字,一律改为“允”,以此来避讳皇帝的名字 。唯一怡亲王允祥因与雍正第关系非比寻常,在死后得到雍正的允许,采用“胤”字 。雍正帝共有10子,其中只有6个写入玉牒 。他们名字的首字为“弘”,第二个字含有“日”字,如弘晖、弘昀、弘时、弘历(繁体字为历)、弘昼(近代书法家启功是其后人)、弘曕 。
1735年乾隆帝即位,由于他本人并不讲究什么避讳,所以他的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 。乾隆帝有17个儿子,其中有3个未命名即夭折 。乾隆帝为诸子的首字取为“永”,第二个字均为“斜玉旁”(人们通常称它为王字旁,其实是错误的),如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五阿哥永琪、皇六子永瑢、皇七子永琮、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次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乾隆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奶奶崇庆皇太后 。乾隆帝十分高兴,在上面题写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儿孙繁衍成长,长侍奉母亲膝下 。此后,乾隆帝将“永、绵、奕、载”四个字摘出来,作为后代命名用字 。
【深宫秘档:清朝皇室子孙的取名潜原则】1796年乾隆帝退位,皇十五子永琰即位,是为嘉庆帝 。通常皇帝的名字是天下都要避讳的,“永”字为常用字,为面引起不便,同时避免兄弟们改名,嘉庆帝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颙琰” 。嘉庆帝有五个儿子,长子未命名即夭折,其他分别为绵宁(繁体字为宁)、绵恺、绵忻、绵愉 。名字的第二个字均有偏旁部首“心”的因素 。
1820年绵宁即位,是为道光帝 。即位后的道光帝采取了和父亲一样的做法,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旻宁” 。此时宗室子孙生息繁衍,乾隆帝所确定的“永、绵、奕、载”四个字已不够用,为此道光帝又增补了“溥、毓、恒、启”四字 。道光帝共有九个儿子,第一字采取规定的“奕”字,第二个字原本采用“绞丝旁”,但长子奕纬、次子奕纲、三子奕继先后夭亡,于是道光帝从第四子开始改用“言字旁”,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欣、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