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愿称帝背后的六大顾忌:道德上严重约束( 二 )


伐吴兵败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
章武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
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 。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 。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
秋八月,收兵还巫 。
托孤过程
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裴松之注中有诸葛亮集,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
诸葛亮主持后事
亮上言於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 。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 。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臣请宣下奉行 。”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 。秋,八月,葬惠陵 。
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的大败,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汉政权面临内外交迫 。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这个依托刘备个人魅力建立起来的国家已经摇摇欲坠 。同时刘备虽然知道诸葛亮等人对于自己十分忠心,但对自己的儿子忠不忠心就不能保证了,因为知道诸葛亮的责任心十分强,所以这时只要把儿子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就会尽责地把他扶起来 。
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
章武三年春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 。
建兴元年夏(章武是刘备的年号,章武年为公元221年、222年、223年,这年四月,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改年号为建兴,建兴元年夏和章武三年夏是同一年的夏天 。),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 。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於吴,据郡不宾,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 。
此时季汉接近一半的国土已经反叛 。

刘备托孤的分析
蜀汉章武三年四月,刘备永安托孤,对从成都赶来的诸葛亮说了一句扑朔迷离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为什么要对诸葛亮说这番话?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玄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易中天品三国·永安托孤》一集中罗列并分析了几层意思:首先是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评语“城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说刘备托孤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中最大公无私的典范;其次是这方面的反对意见,一个是《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中的孙盛说“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一个是张作耀先生在《刘备传》中认为的“别有用心”,是“阴怀诡诈” 。我比较倾向于“别有用心”、“阴怀诡诈”一说 。只是张作耀先生把这“阴怀诡诈”分析在刘备逼诸葛亮赌咒发誓表态辅佐自己儿子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是根据后来的事实推定的一种结果,而非当时刘备的全部用意 。刘备托孤的背后应该还另有玄机 。因为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君王,用这般话对臣下托孤,让人有三方面的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