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愿称帝背后的六大顾忌:道德上严重约束( 三 )


其一,诸葛亮既非君王,为什么拿他与已经是君王的曹丕相提并论呢?且“君才十倍曹丕”,诸葛亮岂不是十个曹丕的料子吗?刘备为什么不说“君才十倍于朕”呢?而偏偏拿诸葛亮去与篡汉的曹丕相比呢?
其二,“必能安国,终成大事” 。所谓“大事”,无非是有能力座君位了 。让诸葛亮去效法曹丕篡汉事来夺取自己的皇位,这是刘备的心里话吗?
其三,“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言下之意无非是:我快死的人了,我的天下你想咋的就咋的 。
这是在托孤吗?这是在告诉所有在场的人:诸葛亮是个比汉贼厉害十倍的人物,我家的天下在我走后将要落在他的手上 。请大家注意了 。
这话的分量诸葛亮是掂量得出的,赶紧“涕泣”表明心迹:“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为什么要“涕泣”?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是激动,因为刘备 “临终之时,其言也善”,把自己和曹丕相比,对自己评价甚高 。
第二是感恩,皇上把家当交给自己“自取”,知遇之恩浩大 。
第三是委屈,主子误解了他,他诸葛亮根本不是曹丕那样的“汉贼”,更不是随便图谋皇位的人 。
第四是恐惧,因为 “托孤”之言一出,不管是正面接受还是婉言相拒,都将给自己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
什么难以想象的后果?大慨只有刘备和李严知道 。至多还有赵云、魏延知道 。《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是三国的枭雄,曾经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因打雷“失匕箸”,成功地欺瞒过曹操认为自己“胆小”;还在夺荆州、即帝位时表演过忸怩作态的功夫,吸引过当时很多人的眼球 。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 。我认为刘备的天下多半是谋出来的,只是刘备把哭也当作谋略的一种,称得上是笼络人心的行家里手 。但是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的后事就这么莫名其妙地交待一番,未免太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所以其中定有隐情,而这些隐情都是冲诸葛亮来的 。我们可以从当时诸葛亮的处境和后来发生的情况加以分析:
刘备在托孤之前,是和诸葛亮发生矛盾了的 。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好 。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诸葛亮并不双手赞成刘备称帝;二是诸葛亮并不同意刘备伐吴,因而不给刘备伐吴出谋划策,致使刘备惨败;三是刘、孙已经成仇,而诸葛亮却有个哥哥诸葛瑾在死心塌地为吴国效力,关羽被害前,诸葛瑾还代表吴国使者出面劝降过关羽 。这不得不让刘备心生怨恨,对诸葛亮存了几分戒心 。四是《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 。”很显然李严比诸葛亮先期到达永安宫,刘备还送了个尚书令的重要位置让他座 。而诸葛亮到永安,除惊出一身冷汗外,前前后后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过 。并且,托孤之后,《三国志·李严传》还记载:“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可见托孤之后的诸葛亮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实权 。五是诸葛亮到永安,为什么只带来鲁王和梁王,而不是太子?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话里和后来军事上的巧妙安排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当真“自取”是做了预防的,就是即使诸葛亮 “自取”了,也还有李严拥护着鲁王或梁王,刘家的天下会照样后继有人 。

刘备虽然与诸葛亮的关系不如以往了 。但是诸葛亮忠于刘备,至于刘备死后,会不会对刘备的儿子忠,刘备还没有把握 。对这样高智商的怀疑对象,究竟怎样掌控?刘备当然要先查实一下诸葛亮是不是会一如既往一忠到底了,短时间内用什么办法来查实?为了自己的江山平稳过渡,不得不考虑强行看看诸葛亮的底牌了 。于是刘备抛出了让诸葛亮“涕泣”之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