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背后的隐秘:开战前中国人曾认为稳操胜券( 四 )


1894年 , 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 朝鲜政府很长时间无法平息 。不得已 , 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给予援助 , 而日本获悉这一消息后 , 格外积极鼓励中国政府向朝鲜派兵 。
中国政府没有意识到日本的用意 , 或者说中国政府没有恶意猜测日本人的目的 。中国政府自认为只是在履行宗主国责任向朝鲜派兵平息动荡 , 不料这个简单的行动中了日本的奸计 。
当中国军队抵达朝鲜时 , 日本参照十年前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约定 , 也向朝鲜派兵 , 而且规模巨大 , 持续不断 。中国方面发现苗头不对 , 动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 。但是日本有备而来 , 根本不再理睬中国的动议 。日本政府此时的目标就是要借这个机会大打出手 , 一举驱除中国在朝鲜的势力 。
东学党起义平息后 , 日本军队并没有在朝鲜继续留驻的理由 。但是日本人此时节外生枝 , 向中国政府提议两国携手 , 共同改革朝鲜内政 。日本的目标就是不撤兵 , 他们很清楚中国政府不会答应这样的要求 , 但他们可以借着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国际社会 , 摆脱自己在国际上的困境 , 以“改革朝鲜内政”获取国际社会的认同 。
日本“中日两国共改朝政”动议毕竟在道义上略高一筹 。因此 , 日本政府根本不担心国际社会压力 , 更不担心中国政府 。6月22日 ,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向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提交一份备忘录 , 对中方拒绝“共改朝政”深表遗憾 , 表示日本不会因为中国的拒绝而放弃这项动议 , 在朝鲜内政改革完成前 , 更不会撤退驻扎在朝鲜的军队 。这份外交照会后来被称为“第一次对华绝交书” 。中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各行其是 , 冲突几率越来越高 。
既然对华绝交了 , 日方当然不再顾及中方态度 , 日本开始向朝鲜大规模用兵 , 并着手单方面制定“朝鲜内政改革方案” 。朝鲜事务主导权因这个细微变动渐渐向日本方面倾斜 。
日本的挑衅激起中国内部相当不满 。一些力主向日本强硬的人不断向朝廷施加压力 , 请求强硬以对 。6月25日 , 朝廷告诉李鸿章 , 口舌之争无济于事 , 日本大规模向朝鲜用兵 , 使半岛形势日趋恶化 。究应如何处置 , 还望尽早拿出办法 。
根据指示 , 李鸿章有一详细禀报 。他仔细分析中日军事实力 , 以为海上交锋恐非胜算 ,  陆地上的军事行动 , 如果没有大规模用兵的计划也很难成功 。即便大举用兵可以扭转局面 , 但李鸿章依然认为不应轻启衅端 。他详细列举北洋海军装备 , 强调堪备海战的战舰只有八艘 , 其余船舰只能供运输、练习而已 。最近数年 , 部议停购船械 , 未能续添 , 而日本每年必添铁快新船一二艘 , 海上交锋北洋绝对处于劣势 , 并无胜算 。
至于陆路 , 李鸿章说 , 沿海各军将领久经战阵 , 器械精利 , 操演纯熟 。然合计不过两万人 , 分布直隶、山东、奉天三省海口扼守炮台 , 兵力本不为厚 。如果让他们出境援朝抗倭 ,  必须抽调大规模主力 , 而大规模主力一经抽调 , 则处处空虚 , 转虑为敌所乘 , 有妨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