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背后的隐秘:开战前中国人曾认为稳操胜券( 六 )


平壤战役是甲午战争中近乎惟一的亮点 , 但终因日军死死围困 , 清军有全军覆灭之虞 。平壤战地最高统帅叶志超与诸军统领商量 , 决定放弃平壤 , 保存实力 。结果 , 兵溃如山倒 , 后撤的清军犹如惊弓之鸟 , 一溃千里 , 闻风而逃 , 退守中国境内 , 整个朝鲜随之成为日人囊中之物 , 甲午战争陆路部分就此结束 。剩下的 , 就是海军 。
两天后 , 9月17日上午十时 , 中日海军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水域狭路相逢 。
十二时五十分 , 两国舰队相距差不多五千米时 , 日舰第一游击队突然左转 , 直奔北洋舰队右翼 。犹豫片刻 , 北洋旗舰“定远”舰终于发出黄海海战第一炮 。三分钟后 , 日本联合舰队“松岛”号发炮还击 , 旗舰“定远”主桅中弹 , 信号索具被摧毁 , 整个北洋舰队指挥系统在第一时间陷入瘫痪 , 海军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 , 指挥系统彻底失灵 , 此后各战舰基本上各自为战 , 激战五个小时 , 至下午五时许 , “经远”舰被击沉 , 北洋主力损失殆尽 , 战斗结束 。
是役 , 为甲午战争转折点 。北洋海军“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军舰或被击沉 , 或被击毁 。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舰受重伤 。清军死伤千余 , 日军死伤六百 。此后 , 北洋战舰退守旅顺、威海 , 避战保船 , 不再出战 , 黄海制海权 , 以及中国门户 , 均落入日军手中 。
此后 , 日军乘胜追击 , 大本营分兵南北两路登陆作战 , 试图剑指北京 , 威逼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中国军队虽然也有顽强抵抗 , 但始终无法有效遏制日军强势进攻 , 转败为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1895年2月11日夜 , 被围困在刘公岛很长时间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吞食鸦片自杀 。刘步蟾、张文宣等将领也在此前后自尽身亡 。
丁汝昌自杀后 , 美籍洋员浩威提议守岛将士借用丁汝昌的名义投降 。2月14日下午 , 双方将领签署投降书 。17日 , 日军开进威海港 , 清政府倾三十年国家财力营建的北洋海军 , 一度号称“亚洲第一” , 甚至世界第六或第八 , 至此全军覆没 , 成为历史陈迹 。
山东半岛沦陷 , 使京畿门户洞开 , 日军长驱直入进逼京师的危险大增 , 这是清廷建政中原两百多年以来最担心的事情 。因而威海之战是甲午战争巨大转折点 , 先前的清廷即便在朝鲜陆地、大东沟海战连续失败 , 但只要本土防线不被突破 , 日军不大规模登陆作战 , 京师不受战争影响 , 战争总能支撑下去 。现在 , 京师门户洞开 , 清廷终于在现实面前醒悟 , 终于知道李鸿章为什么在战前反复告诫不要轻启战端的理由了 。随后 , 清政府的选择只有一条路 , 那就是求和 , 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
自1895年算起 , 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 ,  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 。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惶惑感、毁灭感、紧迫感 , 其实都来自甲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