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大优秀毕业生|万子珊: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 中国之最的阅读感想


对话优秀毕业生 | 万子珊: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来自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Per aspera ad astra穿越逆境,抵达繁星又是一年毕业季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将推出系列推送对话优秀毕业生让我们一起走进优秀毕业生聆听他们的故事
万子珊,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简称“STL”)2023届毕业生 。在校期间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二等奖学金、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新??学奖学?特等奖、北京?学优秀社团?部、南燕艺术团先进个?、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英文模拟法庭比赛第二名、北京大学Dean’s Citation等,曾参加Jessup杰赛普模拟法庭国际?赛并获团队全国一等奖、团队全球前百、个人中国最佳辩手奖 。
Q1. 作为非法本专业背景的学生,在STL的学习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如何主动适应这种挑战?
在美国法学习方面,我其实没有体会到太多,或者说异于同辈的挑战 。这一方面和美国法的学习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我自身的情况有关 。美国法的学习研究一般从案例入手,教授针对具体案例对学生不断发问,引导研习者基于案件的事实和说理部分提炼规律、总结法理,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案件来回比对事实和结论,探寻不同“rule”的真实目的和适用规则 。初学者无需太多理论框架的基础,就能够勇敢潜入案例法的深海,阅尽人间故事,积累繁复的法规则 。这种学习方式给足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能够让我们即使在第一节课上,就毫无阻碍地思考并大胆发问 。基于本科经历,我具有一点英语和文本阅读分析能力上的优势,对苏格拉底式教学模式也比较习惯,因此在入学之初衔接得比较顺滑 。即便如此,庞杂的阅读、写作任务仍然给我带来了很大压力,这一点是与对案例阅读和思辨训练的享受并存的 。每天动辄上百页的精读任务,也让我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迅速探索效率更高的学习方式 。刚开始读判例时,美国法小白的我遵循着原始直觉,读小说般从头读到尾,读完不免重点不明、头晕脑胀 。后来,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我开始懂得先读头尾,抓住关键信息,标记事实,理清逻辑,随手记录总结说理框架 。同时,我也坚持完成所有阅读任务 。研一前辈分享会上,一位学姐说到“要杜绝使用case brief,因为只有足够的输入才能保证有保质量的输出”,这句话一直刻在我脑海里 。高频的TNLP文书写作任务也让我迫使自己逐渐熟于速读、分析、筛选判例和评注文章,走进教授办公室讨论自己写作技术上的长短处 。应该说,美国法学习的反馈机制是比较好的,对案例有了认识和思考,就能直面cold call并在课上与教授直接讨论具体争点;对写作任务认真对待了,就能很快收到教授高质量的批改和建议 。每天都大量输入崭新知识,和师友们开展温和的观点交锋的日子,实在是极具乐趣 。也正因为此,尽管负担着每日更新的繁复学业任务,我也能持续享受沉浸式学习美国法的快乐 。中国法学习与美国法有着很大区别,也对我这个非法本学生带来了一定挑战 。不同于偏重由案例入门的美国法,中国法学习注重体系架构的建造,对于概念的依托也更加明显 。学习中国法之初,我很快感受到了案例法的去中心化和成文法的体系先行形成的风格碰撞 。尽管茅少伟老师从始至终不断鼓励我们挣脱概念的缠扰,忽视概念带来的误解,带着美国法学习的经验和生活的直觉去阅读反思每一个案例,但我仍然体会到了一些困难 。学习之初,面对一众具有未知深意的法规范、难以一时之间掌握好的法体系、大量不知应如何具体摆放的法概念,我急欲先摸清庞大地基再向上爬楼,而这期间在课堂上我不得不保持缄默,不敢贸然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