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上古时代禅让制下隐藏着的历史玄机

千百年来,在华夏子孙的心中一直存留着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上古神话——尧舜禹禅让权位,举贤能造福万民 。在这个故事中,三位主人公尧、舜、禹创造了所谓“垂拱而治,河清海晏”的盛景,连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也在《论语》中对其品行大加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之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上古时代,共同探寻“禅让”制下隐藏着的历史玄机 。
一、“禅让”一事的提出
禅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在位者将权位让渡给贤德之人 。从字面来来理解:“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 。尧便对舜进行了三年考核 ,认为舜可以胜任 ,就命舜摄位行政 。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首领 。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首领 。经过治水考验,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首领 。禹继位后也先后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了皋陶、伯益作继承人 。这种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 。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帝王把王位让给没有亲族关系的贤人 。
最早记述“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 。在其篇《尧典》中说的是“尧舜禅让”,而在《大禹谟》中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 。另外在《论语·尧曰》中亦有涉及到尧让帝位于舜的文字:“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厥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大意是说,尧希望舜在接替其权位后能坚守中正之道,爱护百姓,倘若不然,上天必将所降祥福收去 。尽管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此章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后人把散简附于其后 。但关于“禅让制”的记述从此成了儒家学派赞许上古三皇五帝的有力论据 。” 《孟子·万章章句上》更是借老师孟子与学生万章间的一席话道出了“禅让”的真实含义--“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舜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舜之相尧、尧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 。尧、舜、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之荐者也,故仲尼不有天下 。’”在孟子看来,“禅让”作为尚贤与能的良器,不仅需要德才双馨,更重要的是顺应天意 。尧、舜、禹三者便具备了上述条件 。
除了儒家学派,墨家也极力推崇禅让制,在《墨子·尚贤》中说到:“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崇尚贤士,是一个政权立足的根本 。尧为天子时,舜只是一介农夫,因有贤名之故,被尧选为自己的接班人,“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 。”伯益贤明,亦为大禹举荐 。进入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综合了《尚书·尧典》诸书的内容,对上述故事作了系统而生动的叙述 。尧先咨询“四岳”谁能接任天子之位?“四岳”推荐了民间有孝名的舜,尧于是对舜作了多次考察,舜的言行和能力使尧很是满意,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尧老死后,舜践天子之位 。此后,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情节大致与《孟子》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