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高温夏天:乾隆八年最高温44.4℃如何测出? 80个历史之最

今天的京城又是高温炙烤的一天 。一早,市气象台升级发布了今年夏季的第二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今年6月以来,北京的最高气温多次达到35℃以上,局地已达40℃,并首次出现70年来连续三天超过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 。其实,北京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高温天气 。那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法国19世纪汽船式风雨表,中间烟筒侧面嵌温度计 。清宫旧藏
乾隆八年最高温44.4℃如何测出?
而今,气象学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被称为“高温热浪”,也称“高温酷暑”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是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于1742年提出的 。原本摄尔修斯的温度计是以水的沸点为0度,而冰点则为100度,后来才颠倒过来,并沿用至今 。
中国古代有关高温天气的记载则较为模糊,常以酷热、炙热、炽热、晴热、极热、炎暑、炎日、赤日、热伏来记录,由此也就难以考证古代的高温天气到底是多少摄氏度 。据《北京气象志》等史料记载,北京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高温天气,但元代以前有关记载极少,直到明清之后才逐渐详细起来 。
明代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明实录》中,有多次关于北京地区暑期高温的记载: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丁丑,炎暑炽热,都城门外少见路人,(护城)河水减半,草木遍黄,无以生机 。”成化十六年(1480年),“时至四庚之日,暑热难耐,燕地皆赤日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京畿“久旱酷热,诸谷焦枯,疫疠流行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学士方从哲上言:“日者,天时亢旱,雨泽稀微,赤日流金,土焦泉涸 。”
清代北京也出现过数次高温酷热天气 。清《康熙朝实录》载:“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壬午:今日值盛夏,天气亢阳,雨泽维艰,炎夏特甚,禾苗重蒿,农事甚忧,六月炎暑,自京师至关外热伤人畜甚重 。”《乾隆朝实录》载: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京师盛暑” 。六月初一日,乾隆帝谕:“近日京师天气炎热,虽有雨泽并未沾足,若再数日不雨,恐禾苗有损,且人民病暍者多 。”《宣宗成皇帝实录》: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癸未,帝谕:“京师自闰五月下旬以来,酷热非常,又形酷旱……”同年夏,“昌平大热 。”《光绪顺天府志》载:光绪元年(1875年),“初四日(8月4日),极热,胜于往年,初五日(8月5日),热更甚,流金铄石矣 。十五日(8月15日)晴热又如前 。”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初八日(7月18日),北京天气“暵干可虑,毒热不可当 。”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代的高温天气有了比较确切的温度记录呢?这还要从温度计进入中国说起 。康熙八年(1669年),传教士南怀仁制作了一架空气温度计进献给大清皇帝,并于1671年出版了《验气图说》,专门进行了说明,但其受到亚里士多德陈旧观念影响,设计的温度计存在一定缺陷,温标划分也没有固定点,只能测出温度的相对变化 。后来,陆续有新式温度计被引入中国,被称之为“寒暑表”等 。
南怀仁设计的空气温度计
据学者考证,目前,有关北京高温天气最早、最确切的数据记载,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法国人宋君荣(原名安托万·高比尔)测定的 。宋君荣既为法国传教士,也是天文学家 。他1723年4月抵京,在北京居住36年 。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在中国科技史、古代史、中外关系史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
据《中国气象史话》载:清乾隆八年,从五月开始,华北地区就出现了罕见的酷热 。七月二十一日,直隶天津镇总兵官傅清在给乾隆帝的奏报里写道:“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