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每翻一座山,学校都不同 中国之最教案目标

下雨了,学生排着队去食堂吃午饭 。
6月中旬,正逢云南的雨季,眼前的山体塌方还在持续,碎石不断从山上滚下来,掉在219国道的柏油路面上 。我坐在越野车上,车辆碾过塌方后还没清理完成的碎石头路,沿着怒江往峡谷的深处走 。哗啦啦的雨声与怒江奔腾的咆哮声交错着,衬得两侧那些陡峭又插入云霄的山幽深神秘 。
这是我第一次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出发前,一位泸水市政府官员告诉我,“泸水在拿最好的平地建学校 。”他还说,泸水市政府教育支出占比最大,保证老师收入 。我很好奇,在边境的县城,花钱开辟的小学校园,花钱留住的乡村老师,能给乡村教育带来什么改变?
当我拐过上百道弯,最终抵达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的边境小学时,答案才慢慢显现出来 。
下雨了,一位老师带学生在室内上体育课 。
1
4所边境小学建在层层叠叠的高山深处,在中国地图“大公鸡的屁股”边上 。
做采访人员好几年,我也采访过一些东西部学校,这些边境小学硬件设施丝毫不逊色于大城市的小学 。距离中缅边境只有两公里的泸水市片马镇国门小学,在大山边上给学生开辟了3个标准尺寸的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4个乒乓球桌;建在怒江边上的福贡县腊竹底完小,顺着山坡的地势,依次建起了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还有2个户外游泳池 。
学校还给学生开设了古筝课、手鼓课、合唱团和各类体育活动社团 。舞蹈教室的地板用的是柔软的特殊材质,让学生能放心地赤脚跳舞 。
一位边境小学的校长说,学生收到外界捐赠的书包和文具太多了,最多一个人能收到三四个书包,用不完 。
大多时候,这群小学生的校园生活是轻松的:每天能睡11个小时,午餐和晚餐后是游戏时间;食堂有荤有素,比一些学生家里做的饭更丰富;许多同学说,学习是轻松的事,没听过要“卷” 。雨季是这群孩子愁绪的来源——下雨了,就不能去操场上玩了 。
一些边境小学还会接收来自缅甸的学生 。一位校长指着走廊上拿着水杯准备接水的女孩说,“这一个学生是缅甸籍,正在读五年级 。”以前,还有缅甸籍学生坐公交来中国上学 。还有一位17岁的学生,以前在缅甸生活,现在在边境小学的一年级读书 。
【在怒江每翻一座山,学校都不同 中国之最教案目标】一位当地教体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学生普遍享受14年免费教育,从幼儿园两年直到高中、高职;如果贫困学生考上大学,能享受各种补贴,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每一年,从怒江州考上大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凭借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优势,以艺术生、体育生的方式 。要和大城市的、小县城的孩子拼文化课,怒江州的学生没有优势 。
一位校长说,学生从小习惯爬坡,不缺体能,也不缺体育设施和时间,但缺体育技能 。
在一个下雨的早上,我旁听了一节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边境小学开设的运动梦想课,因为天气限制,体育课挪到梦想中心教室进行 。老师把教室里的桌椅都搬走,腾出空间,带领30多个学生在室内跟着儿歌跳操 。
既然学生好动,体育时间能保障,为什么还要在边境小学提供运动课?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说,基金会给学校提供针对青少年发展需求研发的补充类体育课程和教学视频,希望让非专业体育老师能对照教案教体育课,不会出错;同时捐赠一些轻量化体育器材,也能让孩子强身健体的同时,享受安全、高效、有趣的体育课 。
这里边境教育的复杂性在于,沿着怒江,每翻一座山,学校面临的困难都有所不同,没有统一的解法 。即便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这一件小事,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