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盘山 盘山


天镇县盘山 盘山

文章插图
盘山(天镇县盘山)【天镇县盘山 盘山】盘山原名叫四里岗 , 距天镇县城东南8里许 。清朝乾隆年间 , 知县张坊等文人雅士到这里敬香踏青 , 见山势如龙蟠吐珠 , 起名盘山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盘山
地理位置:天镇县城东南8里许
相关乡俗:四月八逛盘山
得名原因:山势如龙蟠吐珠
介绍山坳如盆 , 水草丰茂 , 并有一小泉流泻 。唐时建有一寺 , 俗称盆儿寺 , 植松种槐 。到明宣德二年(1427年)盆儿寺建筑仅存在石幢 。是年 , 重建释迦殿等 , 敕赐显化寺 。后来又凿石洞二窟 。在明宏治、嘉靖、万曆年间 , 清代的乾隆、道光年间又有维修 。光绪年间增建神仙洞 。至此 , 形成座北向南、从高向低四处院落 , 北院有楼一幢 , 神仙洞为底层 , 上为文殊楼;右配僧舍3小间 。中院韦驮殿 , 面阔三间 , 右配方形钟楼 , 左下方有唐松一株 , 松左山脚有九仙殿一小院 , 院内有槐抱榆一株 。下院释迦殿 , 面阔三间 , 右山岩上玉皇阁 , 面阔一间 。左山脚师房楼 , 面阔一间 。底院 , 无正殿 , 左首观音殿 , 其南为一小庙 , 正南开山门 。整个寺院东依莲花峰 , 峰腰从北向南有阿育王塔一座 , 大石洞、小石洞二窟 。大小石洞间有山峰渗出细流一脉 , 称一线泉 。寺院占地约二万平方米 , 楼阁亭台 , 松槐榆柳、牡丹桃杏俱全 , 有山有水 , 且集释道儒于一寺 。清朝以降 , 一直是天城官吏、文人雅士、平民百姓踏青拜佛首选寺院 。尤其是每年的四月初八 , 周围二三十里甚至五十里的民众前来踏青还愿 , 民国时 , 天城国小校放假组织师生到此郊游“踏青” 。新中国后渐渐冷落 , 1966年七八月间被哄抢拆殿 。1996年开始筹建北院文殊楼 , 面阔三间二层;又建中院韦驮殿和底院观音殿 , 又修蓄水池等 。在寺周绿化美化 , 植松种花种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 又成为天镇城四月初八踏青郊游之地 , 二十一世纪初 , 每年还有唱戏等文艺活动 , 每次一日不下万人 , 男女老少 , 汽车滚滚 , 十分热闹 。如果说 , 慈云寺以历史悠久 , 建筑雄伟 , 又有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相融合的特徵 , 受到政府的关注成为国家保护单位;而盘山、盘山显化寺又以它的有山有水有寺庙 , 寺院绿化程度高 , 环境优美 , 离县城较近 , 受到平民百姓的钟爱 , 乃至演化为“四月八逛盘山”的乡俗 。天镇虽为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进行军事战争前沿地域 , 但二千多年的交融发展 , 边塞文化积演也日渐深厚 。从寺观庙祠来说 , 全县至清末 , 县城内寺观庙等20余处 。县城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名宦祠 , 六成是从军征战将官 , 新平堡明代建的三英祠 , 三个人都是从戎守土大员 。全县旧有天宁寺、云台寺、龙泉寺、龙演寺等较大寺院22座 , 準提庵等庵4座 , 天庆观等2座 , 龙王庙、关帝庙、奶奶庙等不可胜记 , 每村至少1间五道庙 , 全庙的堡寨达10多个 。宗教是文化 , 迷信也是一种精神文化 , 一种应受批判的糟粕文化 。从民国十年(1921年)后 , 县内渐有打泥胎、搬神佛的举动 , 民国二十年(1931年)左右 , 寺庙多有改造成国小校 , 乡村公所 。新中国后 , 尤其文化大革命初 , 拆除寺庙较多 。仅有慈云寺、新平玉皇阁、盘山显化寺、柳子堡惠庆塔倖存 , 塔儿村重建如意塔外 , 一般均剩遗址 。有30余村存有一二间规模的庙房 。石佛寺村有一座大寺 , 东西南面配殿早已拆除 , 仅剩一间正殿 , 供奉释迦佛 。而殿的左右山墙中却砌入石刻崇祯八年(1635年)巡按宣大御史梁云构描写当时大明朝和北部蒙古部落战争的军旅诗《下桦门宿瓦堡城外署》一首七言 , 一首五言 。虽然不伦不类 , 却深刻反映了军事对边塞文化的渗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