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 。传说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动乱,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远的地方 。在重耳饥饿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重耳回国执政后,大加封赏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封官 。可是介子推谢绝了重耳的封赏,背着自己的母亲躲进了绵山 。
后来重耳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意 。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时,发现他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似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 。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 。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