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海南鼯鼠海南鼯鼠(学名:Petaurista hainana G.Allen) , 别名飞狸、巨鼯鼠 , 是我国独有的珍稀物种 , 没有亚种分化 , 仅产于海南省 。体形大 , 体长约420毫米 , 背毛基部棕黑色 , 腹部毛尖乳白色 , 尾除尾基背面与体背颜色相同外 , 其余部分全为黑色 。
海南鼯鼠是夜行性动物 , 主要以各种植物的花朵、果实为食 , 通常生活与山地林区里 , 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大山岭林区 。
海南鼯鼠2000年8月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海南鼯鼠】(概述图来源:)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海南鼯鼠
拉丁学名:Petaurista hainana
别称:飞狸、巨鼯鼠
界:动物界
门:脊椎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齧齿目
科:鼯鼠科
属:海南鼯鼠属
种:海南鼯鼠
分布区域:海南省
命名人:G.Allen
命名年:1925
形态特徵体形大 , 体长约420毫米 , 尾长440~540毫米 , 后足长57~90毫米 , 耳长30~48毫米 。体侧飞膜发达 , 使前后肢相连 , 四肢不连飞膜部分短小;前肢4趾 , 后肢5趾 , 都很发达 。尾比身长 , 呈圆形 。乳头3对 , 胸部1对 , 腹部2对 。背毛基部棕黑色 , 毛尖棕色或黑色交替 , 背面呈棕黑颜色 。腹部毛尖乳白色 , 毛基灰色 。头部背面全被黑毛 , 耳壳前缘白色 , 后缘黑色 。颏中部毛黑色 。尾除尾基背面与体背颜色相同外 , 其余部分全为黑色 。幼体背毛以棕黄色为主 。
文章插图
颅骨相当宽 , 约为颅长的64.8%;前端至额后部几乎平直 。眶间凹陷明显 。眶上带细长呈三角形 , 其前端无凹刻 。鼻骨相当长 , 约为颅长的33.7% 。鼻骨前端明显宽于后端 。每一鼻骨外侧比内侧短 , 鼻骨后端尖细 , 两者在中间合成1小而浅的三角形缺刻 , 与棕鼯鼠及云南鼯鼠的截然不同 。另外 , 鼻骨后端明显地超出前颔骨后端 , 并向后超出眼眶前缘水平线 。门齿孔与其他鼯鼠类一样短小而窄 。齶后缘中间有1短小尖突 。听泡不甚发达 , 长仅为颅长的19.1% 。头骨吻短 , 鼻骨前端微拱 。眶间凹穴明显;眶上突尖细 , 前缘无缺口 , 后缘平直 。眶上突后有额骨纵嵴 。齿式=22 。上额第一前臼齿小 , 呈柱状 , 从外侧尚能看到一部分;第二上前臼齿与第一和第二上臼齿约等大;第三上臼齿略小 。臼齿式型与鼯鼠属其他种类基本上相似 。臼齿咀嚼面较複杂 , 呈长方形 。鼯鼠的前臼齿是最后长出的 。生活习性夜行性动物 , 傍晚时刻出洞 , 久雨初晴出洞时间较早 , 出洞时探头在洞口张望 , 而后爬出 , 直向树梢 , 待留2、3分钟后 , 再滑翔至它方 。出洞后觅食频繁 , 每滑到一树都要停留一些时间 , 很少连续滑翔 , 其对电筒光好奇 , 用光束进行搜寻容易发现(两眼反射出红光) , 见光逃逸的反应迟钝 , 在所有夜行动物中 , 海南鼯鼠这种自卫反应是最迟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