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泾川镇泾川镇地处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是泾县唯一的建制镇,素有“山川清淑、秀冠诸邑”之誉 。
镇政府设泾县县城内,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镇总面积254.1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9平方公里,辖12个村和9个社区,总人口9.3万余人,耕地面积2.89万亩,山场面积24.98万亩 。2006年末,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0亿元,财政收入43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100多元 。
【泾川镇】全镇总面积114.22平方公里,辖14个村和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8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 。二00三年,工农业总产值9.3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65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3元 。综合经济指标位于宣城市乡镇第四位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泾川镇
外文名称:JingChuan Town
别名:泾川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泾县
下辖地区:14个村和8个社区
政府驻地:安徽宣城泾川镇谢园路12号
电话区号:0563
邮政区码:242000
地理位置:皖南山区
面积:114.22平方公里
人口:6.8万余人
方言:泾县话、江淮官话
气候条件:平均气温10.4℃
着名景点:水西寺、太子泉、明代大小崇宁双塔,构成了秀丽的水西风光
火车站:泾县高铁站
车牌代码:皖P
身份证前6位:342529
人口密度:595人/km2
汽车站:泾县长途客运站、泾县短途客运站
名人:包世臣、“三吴”、王稼祥
历史沿革春秋时期,地初属吴国 。此后吴、楚曾争战于此,地常属吴 。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吴、楚大战,曾属楚国 。此后为吴、楚争峙场所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 。继为越、楚争峙场所 。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 。翌年,平江南,置泾川(治城西北2.5公里泾溪西岸),属会稽郡 。秦末,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泾川属之 。不久,复分鄣郡西部置庐江郡,泾川改属之 。1949年10月1日建国,泾川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 。1952年3月28日,泾川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 。
文章插图
1971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泾县属之 。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 。泾川仍属之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泾县,泾川属之至今未变 。行政规划2015年设泾川镇,辖14个村和8个社区居委会 。分别是:幕桥村、牌坊村、赏溪村、百园村、五星村、岩潭村、董村、秦坑村、下坊村、太美村、曹家村、上坊村、桃园村、高村园林村 。
文章插图
泾川镇卫星图泾川镇政府位于安徽宣城泾川镇谢园路12号地理环境位置境域泾县地理位置泾川镇地处北纬30°21′至30°50′,东经117°57′至118°41′之间,境内205国道、322省道、青弋江秀水穿镇而过,交通便捷,205国道、322省道是通往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等着名旅游名胜的道路 。地形地貌泾川镇东南西部为山区北部为丘陵 中部为平畈区 境内水系较为发达 青弋江、陈村灌区总乾渠及幕溪河穿境而过 。气候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有春来迟,秋来早的特点 。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 。泾川镇气候大陆性显着,四季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于夏季 。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4天 。年平均降雨555毫米,日照2274小时,相对湿度69%,常年多东北风,年蒸发量1339.6毫米 。自然灾害有乾旱、洪涝、冰雹、风雷、病虫害等,其中以乾旱为主 。自然资源水利资源泾川镇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长江下游最大支流青弋江,截至2015年境内已开发水电站有11座,总装机容量为9974千瓦 。森林资源截至2015年,泾川镇林业用地38.79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4.32万亩,森林蓄积量71.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6.9%;用材林9.17万亩,薪炭林6.96万亩,防护林6.98万亩,特用林5.56万亩,经济林1.15万亩,竹林1.15万亩,疏林地3814亩,灌木林地7603亩;油茶1.53万亩,其中新增种植1.12万亩 。人口民族截至2013年,泾川镇镇总人口6.8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 。经济概括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亿元,增长6.1%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1890元,比上年增加1578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3︰44.5︰33.2变化为21.9︰44.5︰33.6,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5410公顷,小麦种植面积59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4789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884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4.6万吨,增长3.3% 。油料产量11497吨,减少0.9% 。棉花产量789吨,下降1.1% 。茶叶产量1920吨,增长2.1% 。第二产业全县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119户(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2.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9.0亿元,增长12.0% 。其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3.2亿元,增长11.9%;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9亿元,增长12.2% 。全县2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38.9亿元,增长24.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31.7% 。第三产业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099万美元,下降42.8% 。其中:出口5793万美元,下降45.3%;进口1307万美元,下降28.1%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28万美元,增长55.0% 。全年接待旅游入境者18991人次,增长9.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86.0万美元,增长11.0%;接待国内旅游者579.5万人次,增长16.0%,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2.43亿元,增长19.0% 。主要景点水西寺水西寺位于泾县城西 。是一座雄峻叠翠的山峦,峰入云端,脚插泾溪,碧流婉转,浪拍山崖 。远远望去,水西山势如雄鹰展翅,登顶一览,确有“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之感 。水西山拔地耸天,很早就成为佛教胜地 。山上有崇庆、宝胜、白云三大古寺,总称水西寺 。寺始建于南朝,唐初在名僧黄孽禅师主持下扩建整修,全寺金碧辉煌,画梁飞阁,正如唐代诗仙李白所描写的“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 。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 。”至宋,又在寺之两侧建造了两座巍峨的宝塔,两塔对峙,一圆一方,傲视苍穹 。两塔之间的山谷中有一泓清泉,清澈见底,常年不涸,这就是有名的“太子泉” 。水西山宛如一座天然公园,山上风景胜处甚多,历代依山势巧筑亭阁,有“云锦堂”、“凌风台”、“绿竹亭”、“凉风阁”等等 。因景色之美,故许多文人学士慕名而来 。诗仙李白游泾县在这里流连忘返,并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