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岳阳女秤匠新老之分一九五九年 , 中国改十六制进为十进制使用的木桿秤有两种 , 一种是十六两一斤的叫做老秤 , 一种是十两一斤的叫做新秤 。老秤的一两是三十一克多一点 , 人们就习惯的称作小两 , 新秤的一两是五十克 , 人们则称作大两 。国家和集体部门使用的都是新秤 , 民间和集市交易则是两种秤并用 。那时候人们之间的很多交易都是以物易物的 , 例如:用豆子换豆腐 , 用芝麻换香油 , 用旧鞋烂棉花套子换针线 , 用地瓜乾换酒等等 。每当有商贩来到村里 , 人们问价钱一般不是问多少钱一斤 , 大多是问怎幺换 。比如村里来了卖豆腐的(其实说是换豆腐的更贴切) , 想买豆腐的人便问:这豆腐怎幺换呀?对方便回答一斤豆子换几斤几两豆腐 。一涉及到两 , 人们便会再问一句:是大两还是小两?如果是用现钱交易 , 这十六两秤的算账就是一大问题 , 因为是十六进制 , 把一斤的价钱换算成一两的价钱是很麻烦的 。那时候村里识字的并不多 , 会笔算或者珠算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 更谈不上现代化的计算器了 , 大多只能靠口算和心算 , 往往一笔不大的交易 , 光算账就占去很多时间 。所以有很多卖东西的不是论斤卖 , 像卖萝蔔论把儿 , 卖蒜论辫 , 卖白菜论棵 , 卖西瓜论个儿等等 , 就是为了减少算账的麻烦 。
文章插图
女秤匠製作秤 司马厘等很小的秤 , 即司马秤 , 粤语俗称厘等 , 就是我国历史上专门用来称量黄金和名贵药材的小秤 , 它通常用象牙或坚硬的名贵木料作秤桿 , 用最稳定的金属铜或玉料作秤砣 , 而且都镶嵌在精緻的盒子里面 。客家有句谚语:“司马秤 , 司马砣 , 好老公 , 好老婆 。” 从中可见司马秤在百姓心目中是十分珍贵的器物 。
文章插图
司马秤贵重金银 , 长白山的千年人参 , 鹿茸花胶 , 价值连城 , 这些货品在商贾交易时重量可不能有丝毫偏差 。200年前 , 没有高科技的电子秤 , 但十三行的粤商就已拥有精密的司马秤去称量 。“司马秤是西关商业文化的一个象徵 。” 从清代到民国初年广州大商巨贾们使用过的司马秤 。他说 , 司马秤讲求的不仅是精确 , 也要求其与称量的货物必须“门当户对” 。“称鹿茸、人参、虫草这些最好的药材 , 司马秤自然也要用最好的 , 这才有大户的气派 。”司马秤中 , 明清时代的居多 , 托盘、秤盒等大都经过精雕细琢 , 许多司马秤用象牙或珍贵木材乌梅等製成 , 其中最细小的秤 , 直径仅0.3厘米 , 长度也只有10厘米 , 司马秤的1斤约为1.2市斤 。“清代粤商的司马秤 , 製作用料是全国最顶尖的 。”司马秤的製作用料主要体现在秤桿上 , 按照价值依次可分为象牙秤、象骨秤、红木秤和竹秤等品种 , 其中前两种价格很高 , 甚至贵过其称量的金银珠宝和药材 , 一般的商家用不起 , 多为乾隆、嘉庆年间十三行的大型商行、药铺拥有 , 一般商人使用最普遍的还是红木秤和竹秤 。泊来手秤外国的老秤是什幺样子? 称为 弹簧秤这是外国人使用的老秤 。也是当年工业进步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