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文人张养浩:赈灾路上写下绝唱后离世( 二 )


因为在基层工作业绩突出,张养浩升任监察御史 。他性格耿直,说话从不掖着藏着,结果经常弄得人下不来台 。有一次,元武宗说好要去南郊行祭祀大礼,到了时辰他又推说身体不舒服,让几个宰相代替,奇怪的是,当天刮起大风,冻*了许多人 。别人没敢说什么,张养浩却说道:“代祀非人,故天示之变 。”搞得在场的宰相们*子不是*子脸不是脸的 。张养浩并不在意这些人的脸色,后来干脆写了一封万言书,进献给皇帝,直陈时政“十害”,包括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等,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当国者不能容”,先是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永不得复用 。张养浩知道这次祸惹大了,不得不改换姓名,逃出了京城 。
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 。仁宗很敬佩张养浩的人品才学,起用他当了参议中书省事,能够直接参与朝政决策 。这是张养浩工作最为舒心的时期,他勤于王事,尽力辅佐 。在张养浩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元朝恢复了中断已久的科举制度 。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 。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 。为广纳人才,激励后学,张养浩主张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应给予一定照顾 。他的主张得到了朝廷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 。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那些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说:“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 。”

有了大批人才,元朝出现了被称为“延祐之治”的盛世 。
徜徉在山水之间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十分短暂 。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其子英宗即位 。英宗一点也没有他老爸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想着游玩享乐,不理朝政,更不听群臣忠谏 。至治元年(1321年),时任参议中书省事、*声日隆的张养浩突然辞职了,理由是父亲年迈,需要奉养 。这是个不错的借口,但显然不是他辞*的全部原因 。
应该说,张养浩深怀“致君泽民”的政治理想,很想有一番作为 。他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然而尽管他坚持正道直行,可惜英宗皇帝荒昏庸,动辄戮直臣 。看透世事的张养浩毅然选择辞*归隐 。对此,他在《普天乐·辞参议还》中写道:“昨日尚书,今朝参议,荣华休恋,归去来兮!”
回到了故乡,张养浩如鸟儿返林、鱼儿纵渊,那种愉悦的心情难以言表:“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 。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 。”他为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名叫云庄,取材于唐代书法家李邕的诗句:“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 。”他在云庄中开渠引水成湖,名曰“云锦池”,建造了绰然、拙逸等5座亭台,云庄俨然成了世外桃源 。
云庄之外的青山秀水,也遍布张养浩的足迹,他时而游赏大明湖,立在船头,放声高歌;时而登上华不注山,领略“万山青绕一茆庐,恰便似画图中间里”;时而登临大明湖畔的汇波楼,吟诵“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 。
故乡优美的湖光山色,给了张养浩无限的艺术灵感,在乡村隐居的8年间,他创作了150多首散曲作品,结为《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编定为《归田类稿》40卷 。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 。”
就在张养浩每日游山玩水时,朝廷并没有忘记他,6次礼聘他出山:归乡休居不到4个月,即召他为吏部尚书;为老父守孝不到3年,又以吏部尚书召;泰定元年(1324年),又召他给太子当老师,等等 。然而张养浩毫不动心,一一推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