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文人张养浩:赈灾路上写下绝唱后离世

元代一朝,文学家的命运大多悲惨 。原本的“学而优则仕”,被蒙古人高高在上的等级制所取代,科举考试一度停废,文人即便有幸进入朝堂,也没什么实权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文人为报国而尝试 。散曲名家张养浩就写过《为政忠告》,其中有一句:“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这既是张养浩对为政者的忠告,也是他毕生践行的座右铭 。
经商之家出了个读书人
张养浩的家族曾十分显赫,他的祖先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 。只不过,随着时光的推移,家道逐渐衰落,到张养浩的祖父那一代时,家中吃饭都成了问题 。好在张养浩的父亲张郁善经营,不到20岁就奔走于京师和江淮之间,经商致富 。张郁很有眼光,虽然元朝早已停废科举,可他并没有迷惑于经商所带来的巨大利益,选择了让儿子读书 。
张养浩深受父亲的影响,读书非常刻苦,“年方十岁,读书不辍” 。张养浩曾有两个哥哥,可都不幸夭折,他成了父母唯一的寄托,看到他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便禁止他夜间读书 。可张养浩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诵读 。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刻苦,使张养浩很小就工于诗书,在当地享有文名 。19岁那年,他游览济南的白云楼,登楼远眺,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才气横溢、豪宕凌厉的《白云楼赋》,其中写道:“吁其高哉!兹楼之有如此兮,括万象于鸿敞,飞四阿于宏冥……我来宣郁一登眺兮,众山故为出奇秀 。”这首赋写得文笔奇丽、意境恢弘,被时人称赞为“只余一赋千金值,零落齐州白云楼”,一时争相传诵 。山东按察使焦遂读到后,赞叹不已,推荐他为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学正,相当于教育局长 。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23岁的张养浩在学正任期已满后,听从父亲的意见,入京师寻求发展 。他投书于当时的中书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奇之”,推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荐他进了御史台 。
主持元朝第一次科举
【元代著名文人张养浩:赈灾路上写下绝唱后离世】 张养浩为*十分清廉 。
有一次,他生*,不忽木前去看望,见他家徒四壁,不由感叹说:“此真台椽也!”你真是御史台的支柱啊!
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被任命为堂邑(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县尹 。来到堂邑,张养浩一搬进县衙,就有县吏神秘地对他说:“县衙这地方不吉利,经常闹鬼,住在这里的人没有不遭殃的,大人还是搬出去为好 。”张养浩淡然一笑,对他说:“我素以诚待人,以信取民心,为*清正,心底坦荡,向来不怕鬼 。”他不仅安然在县衙住了下来,还在门口挂上了一块匾额,上题“四知堂”3个大字 。这个匾名,源于东汉名臣杨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之说,表明了他仰慕先贤、清廉自守的人生志向 。
张养浩关心百姓疾苦,一方面减免赋税杂役,奖励垦荒,发展生产;另一方面,他亲自带领县吏,下令各地将所有祠全部毁掉,根绝了当地豪绅祭神弄鬼、敲诈勒索百姓的罪恶行径 。堂邑有个叫李虎的恶霸,为非作歹,为害一方,是个典型的黑社会老大,几任县尹都畏之如虎,张养浩气愤地说:“身为父母*,不为民除害,还有何脸面面对百姓 。”他命人将李虎逮捕,依法处置了这个黑社会团伙,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
张养浩在堂邑待了3年,这期间,“田者赢,工贩者足,老幼服于礼节 。”卸任时,张养浩曾作《题四知堂》诗,骄傲地说:“袖有归来赋,囊无暮夜金 。三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 。”堂邑百姓十分感念他的恩德,卸任多年后,还有人为他立碑颂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