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制作过程曲折,可谓连过三关,最后完美成功 中国之最国旗手工

1949年6月16日,百废待兴,新中国的建国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气氛中进行 。新中国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人民日报》等报纸为了响应号召,也在显著的版面,发表征求国旗设计图案等等的启事 。
新中国征集国旗图案的消息传出,立刻得到了广大民众,以及诸多设计工作者的支持,很快,应征的信件便雪片一样飞来,经过统计,一共收到了3012幅合格的国旗图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1949年9月召开,初选委员会经过挑选,最终确定了38幅国旗图案入围,最后,经过专家的复选、和终选,认定浙江瑞安一个名叫曾联松的民间人士设计的国旗图案,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非常切合新中国的建国方针和国策 。最后,这幅国旗设计稿,被去掉了与苏联国旗相仿的镰刀斧头标志,最后确定采用大红底色,四小星拱卫大星的五星红旗设计方案 。
《史记·天官书》中也提到: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 。故此,这五颗星并没有设计在国旗的中间,而是缀于红旗的左上方 。
国旗图案确定下来之后,当时负责制作国旗的宋树信就忙了起来,当时很多人认为,设计国旗是最难的事情,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制作国旗也是困难重重 。
宋树信面临的第一关就是,没有那么大幅面的合适绸子料做国旗的底料 。他坐着车,一家家地布店打听下去,可是那些布店的老板听罢宋树信的需求:一块长5米、宽3.3米的巨型红绸布,他们一个个都连连摇头说:“真的没有,这样的红绸布不光鄙店没有,你就是找遍了北京城,你也找不到!”
生产巨型的红绸布,必须要有巨大的织布机,这样幅宽的织布机,国内根本就没有,也就是说,想要这样巨幅的红绸布,只能现在订货,而且还得一个月的生产时间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举行开国大典了,现在根本没有订货的时间,宋树信不相信,在北京就找不到这样合适的红绸布来 。
最后,宋树信在一位布店老板的指点下,来到了于前门外的“瑞蚨祥”绸布店,“瑞蚨祥”可是一家老布店,不仅经营绸缎、呢绒、棉布而且还皮货,种类齐全,而且样式繁多,宋树信和瑞蚨祥的孟老板一说来意,孟老板非常重视,当即让几名有经验的老员工,到后面的库房去寻找,经过查库,终于找到了几块红绸布,但这几块红绸布的尺寸都不够大,也就是说哪一块都做不成长5米、宽3.3米的五星红旗的底料 。
孟老板看着宋树信急得满头大汗的样子,他说:“我还真有办法,给你织补出一块合适的红旗底料!”
宋树信一把握住了孟老板的手,说:“孟老板,十一大庆,我们等着用这面国旗,您一定要帮忙啊!”
织补的技术,可是瑞蚨祥的绝活,几名手艺高超的织补师,被孟老板招呼了出来,他们随后开始对两块红绸布,按照原经纬纱线的纹路,开始了手工织补,几个小时后,那两块绸子就变成了一块绸子,而且接缝处结合得天衣无缝,平整美观,根本就看出了任何痕迹 。
寻布关和织补关解决后,就到了透绣关——就是要在红旗的左上方,分正反两个方面,透绣上两大、八小由黄绸布剪成的十颗五角星 。
透绣要求的技巧很高,但这都难不倒瑞蚨祥缝纫社的女工赵文瑞 。她穿针引线,仔仔细细地按照尺寸要求,将两颗大五角星,八颗小五角星,十分精确地绣在了红绸的正反两面,完美地制作出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
9月30日下午,由北京“瑞蚨祥”绸布店提供布料、赵文瑞缝制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送到了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红旗展开,主席台瞬间被映照得红光熠熠,会场上立刻响起了一片潮水般的掌声 。